出台方案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重慶將全面建立全周期數字健康服務模式

10月26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按照《方案》,到2027年,我市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處置能力全面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西部衛生健康人才科技創新集聚高地基本形成,全方位全周期數字健康服務新模式和整體智治機制全面建立,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市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將更加健全均衡,醫療服務質量和區域輻射力位居西部地區前列,每個區縣重點辦好1—2家區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建設1所政府舉辦的標准化、規范化婦幼保健機構,全市將建成三級醫院106家。
到2035年,形成與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相適應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和優質服務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將達到全國前列。
市衛生健康委體改處處長劉亮晴解讀說,為實現上述目標,《方案》列出了5個方面20項重點任務。其中,我市將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布局,比如在夯實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方面,強化鄉鎮衛生院建設,到2027年,全市建成甲級鄉鎮衛生院的比例不低於35%,每個區縣打造1—2個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全市將建成60—80個次中心﹔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布局,到2027年,每個建制街道或每3萬—10萬人規劃設置1個政府舉辦的標准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社區外,其他社區原則上每0.8萬—2萬人規劃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到2027年,全市將建成60—80家社區醫院。
如何推進市級優質醫療資源適度擴容和均衡布局?《方案》提出,在合理控制醫院單體規模的基礎上,支持市級醫院與區縣合作共建,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加快市級醫院改擴建和新院區建設,以運行高效、成本可控為原則,推進一院多區建設發展。
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
《方案》提出,我市將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川渝聯合創建兒科、檢驗、職業病防治等專業類別國家醫學中心,聯合創建骨科、傳染、內分泌代謝、婦產等專業類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區域公共衛生中心。推進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到2027年,建成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含中醫醫療中心)8—10個、市級重點慢性病防治中心8—10家。
與此同時,推進國家級醫學人才引育,大力引進醫學領航人才,加快推進國家級后備人才培育儲備,到2027年,全市國家級醫學人才總量突破110名。實施“巴渝岐黃”人才工程,資助中醫藥人才開展創新性、探索性和應用性研究。
到2027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將達3.39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達4人,每百張床位臨床藥師數達1人。
實現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全覆蓋
如何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群眾獲得感?按照《方案》,我市將開展“智慧家醫簽約”服務,為簽約居民在線提供慢病管理等服務,豐富簽約服務內涵,推進個性化服務包簽約,提升簽約居民感受度,逐步形成家庭醫生首診、轉診和下轉接診的服務模式。到2027年,全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覆蓋率將達到81%。
在醫養結合方面,引導部分符合條件的一級和二級醫院、鄉鎮衛生院轉型為老年醫院或護理院(中心),到2027年,原則上每個區縣設立1所護理院(中心)。推進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到2027年,老年醫學科設立比例將不低於70%。
按照《方案》,我市將提升中醫藥服務可及性,實現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全覆蓋,到2027年,精品中醫館、示范中醫館達標率分別為20%、10%。發揮中醫“治未病”特色優勢,縣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院全部設置“治未病”科室。
在改善醫療衛生服務體驗方面,鼓勵有需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延長診療和疫苗接種門診時間。加快推進重慶市中心城區、萬州區、涪陵區等29個區縣和四川省成都市、自貢市、瀘州市等15個市相鄰地區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方案》還細化新增了數字健康建設等內容。”劉亮晴說,比如構建衛生健康大數據資源池,融合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醫療健康全要素數據,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形成數字健康底座。開發數字健康應用場景,按照多跨協同、高頻使用、惠民有感原則,滾動推出數字醫學影像服務等應用場景,數字化重塑衛生健康服務流程,打造數字健康便民惠民服務新模式。
(記者 李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