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做好“更新”?行業專家齊聚山城這樣說
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長遠發展的重要環節。如何做好城市更新?11月3日,第五屆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學術年會在渝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行業精英、專家齊聚重慶開展交流探討。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本屆年會由中國建筑學會、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指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設計集團、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行業精英、專家齊聚重慶,以“時代使命 協同發展”為主題,通過立體豐富的多維度視覺,探討行業新趨勢和解決問題新策略,進一步促進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領域新理念的進發、新方法的交流、新成果的呈現,深度挖掘市場需求,推進行業發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在以《城市更新進展》為主題作報告時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為17.9%,城市數量193個,到202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5.22%,城市數量達到691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6.7平方米提高到近40平方米。
他表示,我國城市更新目前還存在著內涵認識不准確、項目實施系統性還不強、開發建設方式還未完全轉變、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還不夠大、制度政策還不完善等困難和挑戰。他認為,城市更新主要任務是通過推進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打造城市活力街區、完善城市功能、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來進行。
“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顧問崔愷以《城市更新的實踐與思考》為題作主旨報告。他詳細介紹了紹興王羲之紀念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館、榆林古城梅花樓片區等具體項目的設計、建設過程和成果,以實例闡述城市更新未來發展的思考。崔愷認為,城市更新是一個對既有城市資源價值發現、發掘、提升和創新的過程,城市更新是一種織補,手不能太重,線不能太緊,城市更新要打破界線,從規劃到建筑、到景觀、到歷史保護、到市政工程體系都應該融合,注重協調,多方參與,通力合作。
國際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效果圖。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供圖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倪陽表示,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如何滿足人們需求感受,如何讓所留的場地活化等這些針對性的、開始性的研究要特別細致,才能達到低碳更新的效果。同時,在做設計時候,要明確時間概念,既要尊重以前的東西,也要立足現在,還要考慮將來的需要,要“輕接觸”適度地去做一些城市更新“加減”,讓整個環境做到提升的同時實現低碳的目的。
對重慶山城江城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倪陽建議,從地形和氣候做一些城市更新方面的探討,比如做好城市通風廊道,達到炎夏降溫目的﹔根據所留地形,進行見縫插針組團式地更新,讓這些組團更好融入城市中,避免整片全覆蓋地去改造。
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來,我市構建了以《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為統領的“1+2+N”政策技術體系,出台了全國首部城市更新技術導則,制定了46項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高標准推進渝中區、九龍坡區建設國家城市更新試點,加速推進226個試點示范項目建設,一批有辨識度、有影響力的標志性城市更新改革成果不斷涌現。
改造后的民主村,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九龍坡區供圖
同時,全市還籌建千億級城市更新基金,探索建立城市更新“投融建運退”一體化投融資模式。高水平舉辦城市更新論壇,成立川渝城市更新智庫聯盟,搭建重慶市城市更新資源信息平台,啟動“三師進企業,專業促更新”行動,重慶城市更新5項經驗做法納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一批《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數量居全國首位。(劉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