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科學理想 汲取奮進力量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舉辦“我與大師面對面”活動

為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11月13日,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舉辦“我與大師面對面”活動。
袁道先院士作分享。西南大學供圖
活動中,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袁道先,加拿大女王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原院長、教授梁鶴年,挪威科學與文學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奧斯陸大學地球科學院教授許崇育,與100余位青年學生面對面交流,講述科研故事,共話科學理想。
參會師生認真聆聽。西南大學供圖
袁道先院士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他數十年來躬耕在科研一線,致力於解決我國岩溶地區的各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提出了新的岩溶形態組合理論和岩溶動力學理論,不僅使我國岩溶研究處於國際學術的前沿,也推動了全球岩溶研究的發展。活動中,他向青年學子提出了19個與岩溶相關的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為科學研究接續發展指明方向。
袁道先在交流中勉勵青年地理學子,要永遠保持好奇心,抓住一切機會觀察世界、發現問題,培養扎實的地理實踐能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梁鶴年教授作分享。西南大學供圖
梁鶴年教授以自己的成長和科研經歷為例,勉勵年輕人應擇善固執、從一而終,盡早樹立遠大的科研抱負,將個人事業與民族大業緊密結合,做到不忘初心、知行合一。他還談到,青年學子應培養國際視野,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許崇育院士作分享。西南大學供圖
許崇育院士回憶了自己的求學奮斗故事,他談到:“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無論身處哪裡,我們都應牢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傳承中國科學家的精神本色,服務人民、追求真理,將對科學的熱愛、對祖國的摯愛,化作專業學習、科研實踐的不竭動力。
三位科學家還從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地理科學的重要地位及傳播價值、地理學術研究的經典與前沿領域、地理學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等方面與現場同學進行了探討。與科學家前輩近距離面對面的交流,讓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不再抽象模糊,逐漸變成一顆顆種子扎根在年輕人的心中。
“從北方草場到西南邊陲,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袁院士用步履踏過山川大地的無垠坦蕩,見証了中國岩溶事業的發展。”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本科生閆安感慨道,“嚴謹治學,甘為人梯,老一輩科學家的純粹與赤誠令人感動。”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生戴依軒表示:“聽完三位科學家的故事,在見証前輩風採的同時,我也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研究生,我將從自身做起,帶動身邊的同學,努力做科學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
“科學家們胸懷祖國、潛心研究、追求真理的品格,是引領青年學生成長的寶貴精神財富。”據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教授楊慶媛介紹,學院的袁道先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選2023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我們將以此為依托,繼續致力於地理科學傳播,提升科學素養,持續開展地理經典閱讀、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等系列活動,以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為黨和國家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西南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