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教育資訊

渝中區教委:深化“大思政課”建設 筑牢立德樹人之本

2023年11月23日18:04 |
小字號

為傳達學習全國中小學黨建德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1月22日,重慶市中小學德育工作會在石柱召開,進一步增強全市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重慶市渝中區以《深化“大思政課”建設 筑牢立德樹人之本》為題,在會上作交流分享,為新時代開創重慶市中小學德育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凝聚智慧、貢獻力量。

近年來,渝中區深入貫徹“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聚焦機制保障、師資隊伍、課程資源三方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區域文化資源優勢,不斷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強化思政教育模式,提升鑄魂育人實效,將德育工作的情感溫度、育人熱度和實踐強度實現新突破。

重慶市渝中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委副主任楊勇作分享交流。曾英豪攝

重慶市渝中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委副主任楊勇作分享交流。曾英豪攝

構建“大格局” 完善思政育人體系

如何充分發揮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講授、社會實踐等各環節,在高質量育人平台上主動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渝中區從統籌規劃、推進模式、工作合力三個層面發力,結出累累碩果。

今年9月舉行的“行走的思政課”展演現場。唐文蕤攝

今年9月舉行的“行走的思政課”展演現場。唐文蕤攝

加強統籌規劃。渝中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將“大思政課”建設列入工作要點,印發《渝中區“大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年至少專題研究1次。渝中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深入學校講思政課,推動形成區委區政府統籌規劃、區教委主體推進、相關部門各司其職、中小學校具體落實、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創新推進模式。渝中區構建了“三融三促”工作法,將“大思政課”建設融入中小學黨建“五雙工程”打造、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設和辦學質量綜合評價,促進力量統合、資源整合、功能聚合,培育創建14個市級德育品牌,獲評教育部典型案例、市級案例各5篇。

凝聚工作合力。渝中區教委成功申報國家級、市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單位,打造了具有渝中辨識度的“行走的思政課”育人品牌,區內5萬名中小學生全覆蓋參與,經驗做法獲中宣部、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推廣。

培育“大師資” 建強思政育人隊伍

在師資力量提升方面,渝中區將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納入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選優配強思政教師。從“五老”、家長、優秀黨員、奧運冠軍中聘請思政教育輔導員,打造“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家校社共同參與”的思政教師隊伍。

在教育培訓工作方面,渝中區構建了“國家、市、區、集團、學校”五級培訓體系,完善思政課教師全員輪訓、骨干教師研訓機制,每年開展全覆蓋輪訓2次。每年投入300余萬元,建成市級、區級思政“名師工作室”22個。

在研究平台建設方面,渝中區成立“1個區級思政課研究中心+N個學校思政課中心組”的區校聯動思政課研究共同體,組織開展“思政教師集智備課”“思政名師大講堂”“思政德育大教研”,通過專家輔導、理論研討、課題指導、跟崗研修等形式,促進思政課堂提質增效。

搭建“大平台” 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為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實效,渝中區聚焦“學科+學段”“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從課程建設、實踐活動、精品資源三個維度,構建了三位一體的踐行平台。

渝中區中小學“行走的思政課”首場示范活動(資料圖)。渝中區教委供圖

渝中區中小學“行走的思政課”首場示范活動(資料圖)。渝中區教委供圖

課程建設維度上,渝中區圍繞“幼小階段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提升政治素養”的課程目標,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融合和學段間的縱向銜接,打造“人生遠足”“學科+生活”“公民素養行動”等螺旋上升、一體推進的思政課程體系,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實踐活動維度上,渝中區精選了29中青少年黨史教育館、紅岩革命紀念館等校內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文物50余處,挖掘串聯“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周公館、桂園—《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等10條精華路線,繪制全域思政研學地圖,採取點單、預約、定制等模式,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活動,讓思政資源由校內走向校外。

精品資源維度上,渝中區組織開展思政教學大比拼活動,利用“渝中數字教育雲平台”,遴選收錄思政教學案例、優質課、精品課資源,實現線上線下多聯互動。推出“同上一堂思政課”“家園共育大講堂”等線上課程,年均瀏覽量超15萬人次。

會上,楊勇表示,下一步,渝中區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持續打造培根鑄魂的“大課程”,抓好資源要素的“大配置”,造就潛心育人的“大先生”,以“大思政課”建設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林果)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