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千年文脈 塑造重慶城市精神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重慶是一座人文薈萃、底蘊厚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從巴國建都到南宋趙惇即帝位,從國民政府戰時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到如今“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眾多功勛卓著的歷史風雲人物。市政府先后審議確定了501位重慶歷史名人,這些歷史名人都是重慶自古以來的先賢先哲、先輩先烈、偉人能人、仁人志士,以及對重慶建設發展的有功之臣,他們的聰明才智、赤膽忠心、崇高品質、家教家風等,是打造人文之城、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資源。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賡續千年文脈,傳承弘揚重慶歷史名人人文精神,推進“五城建設”,對塑造重慶城市精神豐碑、展示內陸開放高地國際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設英雄之城,增加城市硬度。“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榜樣的力量,強調“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重慶地圖輪廓形似一個漢字“山”,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主城區有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重慶是名副其實的山城,多岩多石,是從不缺“鈣”的英雄城市。巴人勁勇,巴師勇銳,多出將領。自古川東門戶,扼守三峽長廊,頻繁經歷戰火考驗,鑄就了這座城市不屈不撓、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開疆拓土的巴人先王廩君,刎首留城的巴蔓子,捐巨資筑長城的巴寡婦清,江表虎臣甘寧,三國名將趙雲、鄧芝、李嚴,巾幗英雄秦良玉,民族英雄徐邦道,布衣將軍馮玉祥,正義將軍史迪威,和平將軍張治中,愛國將領楊虎城,當代將帥劉伯承、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革命烈士彭詠梧、江竹筠,少年英雄劉文學,一級英模蘆振龍,民族脊梁梅汝璈等,這些在重慶留下印記的英雄們,事跡感天動地、精神熠熠生輝。通過設館紀念等形式,瞻仰重慶歷史名人,以文鑄魂,對這些英雄人物進行褒揚和傳唱,營造人人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良好風氣,塑造城市發展脊梁。
建設歷史之城,增加城市厚度。“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不知道本來,就不知道未來﹔不知道走過的路,就不知道未來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河文明千年潤育,歷經了大山大川的自然熏陶、大風大浪的軍事錘煉、大開大合的社會流動、大仁大義的民俗傳承,發生了眾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戰國張儀歷史上首筑江州城,蜀漢嚴顏死守江州,南宋趙惇升恭州為重慶府,南宋抗蒙名將張玨、王堅、彭大雅在合川釣魚城打敗蒙軍進攻,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在重慶建都稱帝,公孫述在白帝城稱帝,林森率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周恩來在重慶領導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毛澤東與蔣介石在重慶簽訂《雙十協定》,鄧小平領導修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等,這些都是重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們對腳下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了解得越深入,才會愛得更深沉,自豪方能自信,自信才能他信。通過深入研究重慶歷史名人和歷史名人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以時間為主軸,以歷史人物為主線,集中展示重慶歷史變遷和歲月風雲,以史育人,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建設文化之城,增加城市溫度。“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重慶“長嘉匯”源遠流長,“三峽魂”雄闊壯美,“武陵風”絢麗多彩,獨特的資源稟賦造就了獨具辨識度的文化形態。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是重慶歷史文化的基礎,三峽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是重慶歷史文化的特色。加強重慶地域文化研究,提煉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全面構建重慶文化譜系,突出核心價值觀的本土化、可視化,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重慶歷史名人,涉及各個領域,能夠充分彰顯重慶“六大主干文化”。王爾鑒描述“巴渝十二景”影響至今,彭伯通主編《巴渝故實錄》,董其祥提出“巴渝文化”概念﹔辛亥革命先驅鄒容、楊滄白,辛亥革命志士向楚、卞小吾,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趙世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楊闇公,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蕭楚女,中國工農紅軍著名將領王良,中華人民共和國原主席楊尚昆﹔竹枝詞創始者劉禹錫,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重建的先行者、開拓者、實踐者柯璜,中國左翼電影運動開拓者夏衍,革命烈士王朴,戰地之花綠川英子,愛國僑領司徒美堂等,他們的成就和精神,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時代價值。通過打造主題鮮明、敘事流暢、凸顯重慶文化韻味的精品展陳,以文化人,構筑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凝聚巴渝兒女廣泛文化認同。
鑄就科技之城,增加城市亮度。“國之利器,科技為先。”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創新的前提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和掌握,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重慶是一座特別浪漫的城市,能夠給科技人才帶來更多奇思妙想。科普工作奠基人任鴻雋創建中國科學社,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中國氣象學之父竺可楨,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重化學工業奠基人范旭東,中國近代數學奠基人之一何魯,中國無線電研究創始人、中國赴北極科考第一人馮簡,中國高分子材料事業奠基人徐僖,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創始人顧毓琇,中國西部科學院創始人盧作孚,科技史專家呂子方,數學家勞君展、陳重穆,物理學專家沈懋德、石青雲、黃尚廉,化工學家彭用儀,化學工程學家趙宗燠,生物學家戴蕃瑨,植物學家錢崇澍,植物分類學家方文培,微生物學家陳文貴,電子計算機專家夏培肅,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光斗,醫學家周澤昭,傳染病學家錢惪,高電壓工程專家孫才新等,均在重慶學習或工作生活過,為重慶乃至全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西部(重慶)科學城加速建設,越來越多的高水平研究機構落戶重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研究科技界重慶歷史名人,展陳他們嚴謹的科研精神和卓越的科研成果,以文啟智,有利於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建設藝術之城,增加城市鮮度。“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文藝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化長廊中的動人圖景,是衡量一個時代文化成就的重要尺度。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神蘇軾、詩豪劉禹錫,愛國詩人陸游,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著名畫家龔晴皋、徐悲鴻、萬從木、張大千,著名漫畫家豐子愷,著名作家茅盾、老舍、郭沫若,著名詩人何其芳,著名音樂家施光南等文人墨客,在重慶揮毫潑墨、筆繪春秋、抒情言志,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和恢弘巨篇,誕生了無數傳奇佳話。他們給重慶帶來了新鮮的氣息,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重慶這座工業化城市留下了鮮艷的色彩。適時發動全市文藝工作者以歷史名人的鮮活事跡為題材,創作一批弘揚傳統文化、體現時代特征、富有重慶特色的精品力作,引領時尚潮流。通過雕塑、油畫、傳統書畫等藝術形式,平面展板、多媒體屏幕、互動平台、大小模型、復原場景等展陳方式,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講述好重慶歷史名人故事,充分展現重慶歷史名人可信、可愛、可敬的光輝形象,以文聚人,積極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增強文化自信。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重慶歷史名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鮮活教材,不但能見物見人,更能見事見精神,加快重慶歷史名人館遷建,努力把重慶唯一的綜合性人物紀念館打造成重慶“文化客廳”,展示內陸開放高地國際形象,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市政府文史館黨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明年起重慶市鄉鎮(街道)全面推開綜合行政執法改革
- 人民網重慶12月27日電 (記者劉政寧)12月27日,重慶市政府召開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推開動員部署會,會議明確全市所有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將於2024年1月1日全面推開,全市1031個鄉鎮(街道)將正式推行“法定執法+賦權執法+委托執法”綜合行政執法新模式。 據悉,今年10月17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實施意見》,率先在全市41個鄉鎮(街道)試點實施,推動在基層治理場景中高頻率、高綜合、高需求、易發現、易處置的區縣級執法事項賦予給鄉鎮(街道),集中增強鄉鎮(街道)在城市管理、應急消防等15個方面的統籌能力。…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