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腐殖質材料可減少施肥70%以上 畝均增產達10% 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計劃在西南“移植”東北黑土

1月8日,記者從兩江協同創新區獲悉,日前在兩江新區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上,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下稱:研究院)院長曹國華透露,該院團隊引進了“東北黑土”項目,將結合西南地區土壤墒情等情況進行大面積推廣。
據介紹,由研究院引進並改良的“東北黑土”項目,也稱為人造腐殖質材料土壤改良項目。項目已完成技術和產品開發,在黑龍江、新疆、內蒙古、吉林、山西、雲南等地進行了實驗性種植。實驗數據顯示,人造腐殖質材料可減少施肥70%以上,畝均增產達10%。
人造腐殖質材料改良技術採用一步法水熱催化裂解工藝,在較溫和條件下快速完成整個反應過程,以獲得腐殖質產品。該項目產品腐殖度達70%、有機質含量大於80%。
經吉林省農科院測算,以該項目炭基有機肥材料連續還田(1噸/公頃/年),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5%,可大幅減少化肥使用量,有效解決土壤“薄”“瘦”“硬”的問題,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能力,避免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元素衰減。
曹國華介紹,人工腐殖質是2021年度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公布的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之一。目前項目已完成從實驗室到田間的科學試驗,對總面積100公頃的鹽鹼地、沙化土地進行了改良性實驗種植。
他表示,人造腐殖質材料土壤改良項目市場空間巨大,以鹽鹼地改良為例,全國鹽鹼地面積高達9000萬公頃,改良面積按百分之一算,需腐殖質材料 450萬噸,需建設150套2萬噸/年玉米秸稈處理裝置,年產值可達130億元以上。他透露,團隊計劃未來五年在全國推廣1000個以上秸稈處理項目,改良各類土壤1000萬公頃。
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還有其他收獲。曹國華表示,2023年3月,該院在渝建成並投用國內首條線束智能制造生產線,全年簽訂訂單15項,總合同金額達6000萬元。目前,線束生產智能化技術和產品已應用於部分重要機型生產。
今年,研究院將緊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及重慶市產業布局,著力推動技術成果落地,在空間激光通信與無線傳能、半導體激光器及應用、智能制造、醫學影像、物聯網、集成電路、成像芯片、新材料等方向加快成果轉移轉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法院利用電視創新庭審模式 讓百姓足不出戶化解糾紛
- 法官在銅梁法院“雲上共享法庭”主持庭審。人民網記者 劉政寧攝 人民網重慶1月9日電 (記者劉政寧)1月8日下午,居住在重慶市銅梁區東城街道長坡社區的56歲居民劉興容打開家中電視機,坐在沙發上,通過中國電信天翼高清IPTV,和律師一同參加了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的庭審。…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