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600公裡 接打工的母親回家過年
重慶女孩拍攝“微紀錄片”溫暖萬千網友火上熱搜 引發眾多網友在評論區自發接龍“在外互幫互助彼此父母協議”

李秋霜(左)和媽媽回到重慶。 (受訪者供圖)
跨越1600多公裡,接在外打工的母親回家過年……近日,在某短視頻平台,這樣一部“微紀錄片”火上熱搜,溫暖了萬千網友。
記者1月28日了解到,發布該視頻的,是重慶移通學院大四的一名女學生,名叫李秋霜。
幾天前,李秋霜悄悄從重慶豐都出發,輾轉來到福建晉江,出現在母親所在工廠,給了她一個巨大的驚喜。
一個念頭
“媽媽想在春節期間上班,多掙些錢。但她一個人多寂寞啊,我要接她回來過年”
“這是我2024年——其實也是從小至今,做得最酷的一件事!”李秋霜說這句話時,驕傲無比。
20多年前,李秋霜的父母便遠赴福建務工。每年春節,他們都會一同返回重慶。
但今年的情況有些不一樣:去年奶奶生病后,父親提前回家照顧老人,而母親隆曉玲則獨自留在福建晉江市陳埭鎮上班。
不久前的一次視頻通話中,母親告訴李秋霜:“幺兒,今年我不准備回家過年了。”
其中原因,李秋霜是知道的——母親想在春節期間堅持上班,多掙些錢。另外,母親文化程度不高,單獨出行也有些不便。
“媽媽一個人在那邊多寂寞啊,我要接她回來過年!”挂斷電話,李秋霜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她立刻用自己勤工儉學掙的錢買了機票,動身前往福建。
1月21日晚,李秋霜到達晉江,直接前往母親所在的鞋廠。到廠裡找到母親后,李秋霜沒有立即現身,而是站在走廊角落裡,靜靜地看著她忙碌。
一碗面條
桌上有一碗面條,那是母親的晚飯,還沒來得及吃。看著這一幕,李秋霜掉下了眼淚
心緒平靜下來后,李秋霜敲了敲門。隆曉玲看到突然出現的女兒,愣了一下,繼而驚喜地叫出聲,跳了起來。
李秋霜也激動壞了:“這可能是和媽媽最特別的一次見面吧!我手都在發抖,心臟要跳出來了!”母女倆緊緊擁抱在一起。
工位附近的桌上有一碗面條,那是母親的晚飯,還沒來得及吃。看著這一幕,李秋霜心疼得掉下了眼淚。
次日,李秋霜哪兒也沒去,陪著母親在廠裡打了一天的工。
這一天中,她深刻體會到了母親的不易: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了15年,也許,正是每天10小時的工作強度,讓母親的雙鬢早早染上了霜白。
對女兒送來的這份“禮物”,隆曉玲連連感嘆:“娃兒長大了!”
她回憶道,李秋霜14歲時,勤工儉學賺到了第一份收入800元,高興得將錢放在床上拍照,但轉頭就拿這錢給媽媽買了泡腳桶,還給爸爸買了剃須刀。“她一直是個懂事、孝順的孩子。”隆曉玲說。
1月28日凌晨,李秋霜和母親坐飛機順利抵達重慶,中午坐高鐵回到了豐都老家。
一筆“巨款”
來回機票近3000元,主要是勤工儉學掙的,還有部分是獎學金。父母知道后有點心疼
平時喜歡玩短視頻記錄生活點滴的李秋霜,把這段經歷發在某短視頻平台上。
很快,#接在外打工的媽媽回家過年#詞條迅速登上熱搜,引發萬千網友關注。
不少網友還在評論區接龍,自發簽訂“在外互幫互助彼此父母協議”,“出門在外不容易,遇到有困難的,能幫就幫一下。沒准哪一天,我們自己的家人也需要別人伸出援手呢?”
李秋霜告訴記者,來回機票費用加起來接近3000元,主要是自己暑假勤工儉學掙的錢,還有部分是獎學金。雖然父母知道總金額后有點心疼,但是她自己覺得,這份錢花得“超值”!
“希望畢業后我能多多賺錢,早日讓父母在家安度晚年,而無需再出遠門打工。過去,爸爸、媽媽是呵護我的‘大樹’。現在,該我為他們遮風擋雨了。”她笑著說道。(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閱讀延伸>>>
網友:
感動得稀裡嘩啦
李秋霜的這段視頻溫暖了萬千網友,大家紛紛為親情點贊,許多人表示“感動得稀裡嘩啦”,也有許多人鼓勵李秋霜:“加油啊,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lulu(重慶):我也想媽媽了。
AA飛行者(重慶):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
卡爾文老師:非常理解為什麼(你)要親自去接媽媽……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孩子。其實我們長大了,在需要的時候,已經能站在前方保護他們。
筆頭:感動得稀裡嘩啦。今年冬至我永遠失去了媽媽,好想念她。
大嘴猴:我媽媽去世7年了。最遺憾的是沒有帶她坐過高鐵和飛機。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吧。
考尚(重慶):作為正在重慶這個城市奮斗的年輕人,回家過年,和家人團圓,真的很有意義!親人的心,在哪兒都值得銘記!
王大靜:你媽媽為了賺錢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上班,沒有家人幫忙,一定很辛苦吧。
宜:見面的那一刻,你媽媽手足無措,像個孩子一樣。
卷心菜:這就是親情的雙向奔赴!
X:我十幾歲進入青春期后十分叛逆,經常把媽媽氣得直哭,哭完她又轉身去給我做飯。現在想來很后悔,媽媽很辛苦的。
白羊座:我們都長大了,要好好照顧爸爸媽媽了。
5迷ππ3道:謝謝朋友,你成功喚醒了我的“良知”。我已經五年沒有回家。父母越來越老了,但平時我忙於生計忽略了他們對我們的愛。今年一定回家陪父母過年。
多余和毛毛姐:加油啊,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