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重慶市北碚區幫扶殘疾人就業、一對一關愛困境兒童、開展社區志願服務——

營造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

本報記者 沈靖然
2024年01月30日13: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利用城市“微空間”,因地制宜打造殘疾人靈活就業服務點,多種形式幫助殘疾人就業﹔為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配備“愛心家長”,一對一幫扶,守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收集居民需求,舉辦志願活動,締造和諧社區……近年來,重慶市北碚區多措並舉,營造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30日 14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30日 14 版)

  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街道泉外園社區的殘疾人靈活就業服務點,2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集合了多樣化的服務:開鎖、修鞋、修包、換拉鏈……這裡是袁文和陳興群這對聾啞人夫婦工作的地方。

  服務點由殘聯和街道共同打造,多年擺“游攤”的袁文夫婦找到了遮風避雨的地方。對袁文來說快樂很簡單,每回顧客點贊他的老手藝,他就會感到滿足。

  不僅對困難群體關懷愛護,重慶市北碚區始終堅持把以民為本、潤物無聲的溫暖民生實踐送到老百姓身邊。日前,記者來到重慶市北碚區,從基層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城市溫暖幸福的點滴。

  打造靈活就業服務點,幫助殘疾人就業

  雖是冬日,陽光和煦,暖洋洋的。

  家住城南的李淑君專程坐20分鐘公交到這裡找袁文修鞋,“袁師傅活兒干得細,價格又公道,我這麼多年一直找他修鞋。”李淑君說。

  袁文在這一行當干了36年,麻利又嫻熟。接過鞋子,袁文隨即拿出一大盒鞋釘來配對。掌釘、上膠、打磨,緊張流暢,一氣呵成,10分鐘不到的時間,袁文便將鞋子修復好。在遞給顧客之前,袁文還不忘用毛巾將皮鞋上的灰塵仔細地擦拭一遍。李淑君很是滿意,接著掃碼10元工錢,一切顯得安靜又默契。

  過去,袁文夫婦每天背著擦皮鞋工具在大街上招攬生意,“游攤”方式的不固定加上語言溝通不便,夫妻倆擦皮鞋的生意一直不太好。

  后來,天生街道在泉外園社區臨街的位置劃出一塊空地作為殘疾人靈活就業服務點,由北碚區殘聯投入10萬元專項資金,對地面進行塑膠鋪裝,統一配置工具櫃、遮陽棚等設備。袁文夫婦的“游攤”就此固定,牆上兩句標語格外醒目:自強不息,腳踏實地。街坊鄰居也特別照顧他們,攤位設立初期還時不時借給些工具。

  在手語老師陳群的幫助下,記者獲悉了袁文內心的想法,“政府特別好,為我們選址建服務點,還免租金和水電。現在我們兩夫婦加起來每月收入能有5000元以上。”袁文用手語表示,“再小的事也要用心,補鞋也要補出名堂。我用的都是好原料,這樣才會有回頭客,顧客滿意,我也很滿足。”

  這樣的殘疾人靈活就業服務點,北碚區還有十幾個。為有效幫助殘疾人就業困難人員,北碚區殘聯開展摸底調查,提出利用城市流動人口密集區的“微空間”,以“街道選址、殘聯資助”的形式因地制宜打造殘疾人靈活就業服務點,得到相關街鎮的積極響應。此外,為幫扶殘疾人就業,北碚區全年投入226萬元開展殘疾人就業服務項目,實施就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職業培訓、實用技術等培訓150余人次。

  北碚區殘聯理事長尹瓊說:“通過技能培訓、設置靈活就業點、協調企業招聘等多種形式幫助殘疾人就業,殘疾人能夠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會。困難群體的利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也會更加溫暖和諧。”

  開展一對一幫扶,陪伴困境兒童成長

  即將過春節,北碚區童家溪鎮的幫扶專員楊小勇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他對口幫助的13歲男孩小駿親手做了對剪紙燈籠,燈籠上還有蝴蝶的紋飾,很是精巧。

  在童家溪鎮,轄區內5個社區及村委會共有兒童1516人,除了配備5個兒童主任負責所有兒童日常的補助申請、未保工作外,為更好精准幫扶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還為他們配備一名幫扶專員,一對一負責兒童的學習、生活及成長中的心理教育引導。目前童家溪鎮共有14名困境兒童及留守兒童,以社區網格員為主,均配有專人照料。

  回憶起4年前第一次與小駿見面,楊小勇感慨萬分,“那時候孩子和他聊天打招呼,總是低著頭。”

  當時楊小勇了解到,孩子父親去世,母親患重病,家中靠外婆種植蔬菜售賣補貼家用。“小駿是個懂事的孩子,經常幫助外婆種菜,在家裡還常常做些家務,可到了學校卻總是缺乏自信,平時也不愛笑。”和小駿結對后,楊小勇便把他當成自家孩子,除幫助對接申請補貼,還特別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社區每月組織的親子活動、運動比賽等,楊小勇都帶著小駿參加,盡可能地給予他溫暖。

  漸漸地,小駿向楊小勇打開了心扉。一次中秋節社區燈謎活動中,燈籠挂得高,楊小勇便讓小駿騎在自己肩膀上摘謎面。“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白胖子。”“花生!”小駿脫口而出。答案正確!那是楊小勇第一次見小駿笑得那麼開心。

  后來,楊小勇每次碰到放學的小駿,孩子老遠就會熱情地打招呼,“奔跑著扑過來把我抱住。”楊小勇說,“最令我感動的是,孩子懂得了愛心回饋,不僅常常把家裡好吃的帶給我,做些小手工送給我,他還特別積極參加社區志願活動,喜歡幫助他人。”

  如今,一對一幫扶困境兒童的經驗已推廣至北碚全區,在全區199個兒童主任、18個兒童督導員的基礎上,北碚區民政局為721個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配備相應的“愛心家長”,同時融合資深社工力量、聯動西南大學心理學資源,推動各項兒童福利保障政策落地落實,守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一些智能技術在兒童福利信息領域的應用也在北碚生根發芽。2022年,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的智慧未成年人保護系統在北碚區投入使用。“通過整合家庭、學校、政府等多方資源,我們為每一名困境兒童建立信息檔案和動態管理數據庫,並提供24小時在線服務功能,通過精准匹配兒童需求,能夠量身定制關愛幫扶方案,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溫馨成長的童年。”北碚區民政局局長蔣雪蓮說。

  鼓勵志願服務,培養社區居民認同感

  兩江名居是重慶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區之一,共有居民4.5萬人,來自26個省份,80%為區外人員,60%為務工人員……“人員復雜、流動性大,管理難度也較高。”北碚區蔡家崗街道兩江名居南社區黨總支書記戴志娟說,“起初,居民對社區認同感不夠,要讓居民在這裡有‘家’的感覺,才能自發地維護社區環境。”

  下午3點,一場“鄰裡巧匠”志願集市的現場活動在社區中心廣場舉辦。廣場前搭建起10余支志願服務隊的攤位,有配鑰匙的,剪頭發的,還有補衣服的,所有服務全部免費。人群熙熙攘攘,分別在各自需要的服務攤位前排起隊伍。

  聶建國的配鑰匙攤位最為紅火。“為了參加這個志願活動,我一個下午錯過了2筆開鎖的大單子,心痛得很吶!”聶建國開玩笑說,他來自四川廣安,既是小區居民,還在小區裡經營著一家開鎖鋪。“不少居民都想要配把備用鑰匙,小小一把鎖,卻能拉近我們鄰裡之間的距離。今天我幫你配把鑰匙,明天你幫我理個發,關系就親近起來。”聶建國說。

  2020年,社區開始打造“鄰裡巧匠”志願集市,廣泛收集居民需求,面向轄區內熱心居民、愛心商家等招募“能工巧匠”,引導居民用自己所長滿足鄰居所需。招募一開始,就吸引上百人報名。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身邊的鄰居提供溫馨服務。

  “我們為每一個參加志願活動的人發放志願服務証,憑服務工時獲取志願積分,可用於社區內‘文明銀行’兌換實物或者參加其他培訓課程。”戴志娟介紹,“我們還聘請了專業老師開展文化培訓,也有社區內的居民主動請纓,比如居民丁德華是退休教師,他定期在‘微型少年宮’為孩子們上美術課。”

  有激勵,有機制,居民也樂於參與,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歸屬感越來越強。目前,兩江名居公租房小區已組建32支、5300余人的志願者隊伍。有社區內義務巡檢的義務巡邏隊,還有維護交通秩序的文明倡導隊,大家自發組織,人人參與、共同締造文明社區。

  “如今我們的志願活動招募參與者,基本上半小時名額就滿了。”戴志娟說,“來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這裡成了一家人。”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