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城和諧相融
長壽水利 奮筆繪就美麗重慶新畫卷

重慶長壽湖風景區
長壽區桃花溪
智慧治水——長壽區水庫雨水測報及大壩安全監測系統
核心提示
水生萬物,是文明之源,是關乎民族發展的根本基礎,也是維持生態穩定的關鍵資源。位於重慶主城區東北隅的長壽區,猶如一顆鑲嵌在長江的明珠,過去一年裡,長壽水利不斷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一江碧水向東流。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2023年,長壽水利以“兩地一城”為建設目標,錨定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國長壽城總體願景,聚力打造幸福城市、美麗鄉村,全力助推“百湖之區”建設。幸福河湖、城鄉供水一體化、水網建設等重點工程穩步推進,全年水利投資再創新高,開工建設各類水利項目100余個,批復總投資49億元﹔新開工項目56個﹔水利固定資產完成投資近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7%﹔全口徑水利投資完成12.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3%。
承載著對美好未來的期許,長壽區治水興水,讓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把“兩地一城”的宏大“願景圖”正一步步變成“實景圖”,奮筆書寫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長壽發展新篇章。
規劃先行謀篇布局 高屋建瓴繪就碧水東流生態底色
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長壽水利緊緊圍繞長壽區“兩地一城”建設目標和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國長壽城總體願景,過去一年裡,長壽水利規劃先行,謀篇布局,高屋建瓴繪就碧水東流生態底色。
“長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以‘百湖之區、生命之城’立魂,以‘湖光山色、物阜民豐’塑形,與長壽發展願景高度契合。”長壽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動全區朝著建設“百湖之區、生命之城”目標邁進之時,長壽水利率先編制完成了《重慶市長壽區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報告》《長壽區“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報告》等一系列規劃,規劃指出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建設,讓生態和綠色成為長壽本底,成為長壽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謀篇布局,把舵定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長壽水利不但實現了全局謀篇,還從關鍵點落子下好了“先手棋”。2023年是重慶市水網建設布局之年,長壽水利在《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及《重慶市水網建設規劃》指引下,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推進長壽全域水網建設,逐步優化並形成全區“一核兩翼四區”水網總體格局。
“啟動區域水網規劃編制工作,走在重慶各區縣前列。”長壽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2024年1月15日召開的《重慶市水網建設規劃》發布會上,明確提出到2035年,主城都市區水網率先建成,全市水網基本建成的目標,為此水利投資強度將保持每年440億元的高位運行。長壽水利賽馬比拼,唯實爭先,去年全年已提前謀劃重大水網工程項目38個,總投資額突破70億元,“1+2+4”水網格局建成后,將全面保障長壽區生產生活供水需求,整體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切實改善全域水生態環境,助力全區經濟社會發展。
不等不靠主動出擊 以投融資改革推動水利建設順利推進
規劃走在前,行動緊跟后。水利建設牽涉方方面面,“沒針沒線,神仙難變”,為繪就美麗藍圖,長壽水利多措並舉,讓“錢袋子”鼓起來。
在《重慶市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創新十條政策措施》的指引下,長壽水利不等不靠,主動出擊,深入開展水利投融資改革,千方百計籌措水利項目建設資金。
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通過水利投融資,長壽水利累計爭取項目資金達46億元。其中向工商銀行爭取項目貸款13億元,向亞投行貸款外資0.8億美元(約合4.5億元人民幣),採用TOT模式成功融資19億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3億元,爭取特別國債資金1.7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59億元,一般債券0.2億元。
搶抓機遇,廣籌資金,長壽水利從制度機制、重點項目、專項債券、金融創新等多方面協同發力,撐起了長壽水利的“錢袋子”,為長壽水利工程建設及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數據顯示,2023年長壽區水利總投資49億元,完工83個。2024年啟動水利項目80個。
不僅如此,長壽水利還完善了資金使用和監管制度,嚴格落實專款專用、先審后撥和項目公開招投標制度,加強資金使用全過程的監督,嚴格執行投資問效、追蹤管理,統籌預算,提高使用績效,使水利專項資金真正用到明處,落到實處。
數字賦能智慧治水 數字護航精准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長壽區對標數字重慶建設要求,作出了推進數字重慶建設打造中國西部數谷的戰略部署。在此鼓舞下,長壽水利數字化進程奔涌激蕩,開啟“數字賦能,智慧治水”模式。
截至去年12月底,長壽水利先后實現了水資源數字化管理、水旱災害數字化管理、水利工程數字化管理、河長制數字化、企業數據資產入表等數字化進程。
“數字系統上線,效率是幾何倍提升。”長壽區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站工作人員拿出手機點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邊看邊說。長壽多山,以前一下大雨暴雨就提心吊膽,不知水位雨量想監管又有心無力,分身乏術。現在有了系統,可全天候實時精准掌控全區情況,隨時隨地掌控險情,及時應對。同樣感受到數字化便捷的還有長壽區水利局規建科的工作人員,去年通過100座小型水庫雨水情監測設施和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上線長壽區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及大壩安全監測平台,讓雨水情監測預警、防汛指揮調度更精准精確。
“在數字化方面,長壽水利深度結合水利職能職責,確定了6項核心業務,並運用V模型拆解得到52項一級業務、151項二級業務、1187項業務事項及對應數據集,將前端感知設備納入IRS編目內容,累計編目感知設備628條,編目數據資源4類、歸集數據1萬余條”。長壽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通過數字化舉措搭建智慧系統,織起科學防御網﹔通過迭代智慧平台,織緊高效監管網﹔通過筑牢智慧防線,織密民生保障網。”長壽區水利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初步完成了數字長壽的水利拼圖。
重大項目穩步推進 幸福美麗長壽指數躍升
重大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支撐,事關發展后勁,事關大局和長遠。
過去一年,長壽水利的重大項目如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幸福河湖建設、病險水庫整治工作穩步推進,讓長壽全區的幸福美麗指數急速躍升。
在長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項目既是重大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原計劃於2027年前成型的“1+5+N”的城鄉供水新格局,在2023年全力搶工下雛形初顯,20余萬群眾喝上“放心水”。城鄉供水“同管理、同服務、同水質、同保障”的目標正在加速推進。
同年,長壽水利還迎來普天同慶的大事,發源於該區雲台鎮,流經雲台、葛蘭、新市等8大經濟重鎮的長壽“母親河”——桃花溪被成功納入2023年全國15條幸福河湖創建。作為全市去年唯一入選河流,桃花溪迎來蝶變的千載良機。
“去年,長壽區投入數十億元資金,按照‘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開展桃花溪流域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治理點位7個,其中城區4個,鄉村3個,所有點位均全面開工。”長壽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為切實提高水利設施防洪抗災和農業灌溉能力,過去一年裡長壽水利還推動完成轄區30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增和恢復蓄水700萬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7萬畝,消除了嚴重防汛安全隱患。
聚焦民生服務群眾 用心用力用情提升民生幸福指數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365天都在與水打交道的長壽水利,也將“上善若水,善利萬物”的理念扎扎實實落實到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處細節中。
“安了新水表,換上新管網,現在水壓足,我們也用上了和城裡人同樣標准的自來水。”在長壽區但渡鎮三堡石社區,70多歲的村民鐘光會打開水龍頭洗菜,一股清澈晶瑩的自來水就從水龍頭噴涌而出。這一切都要得益於長壽水利過去一年裡大力推進落實的城鄉老舊供水設施改造及農村供水管網提升工程,該工程解決了轄區內鳳城、菩提、但渡、江南、晏家5個沿江街鎮、30個行政村的村民飲水難問題,切實提高了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率。
保群眾飲水安全,也要保一方用水無虞。這既有防汛的安全需求,也包含干旱條件下的應急供水考量。長壽區第二座中型水庫——龍門橋水庫,龍溪河-桃花溪水系連通工程也分別於2023年順利竣工。前者1117萬方的設計總庫容,為干旱條件下的居民生活、生產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后者實現全年生態補水超2531萬方。
能喝能用是基礎,觸手可及才幸福。長壽區桃花溪幸福河湖建設,在2023年正式啟動。通過持續治理,桃花溪市考斷面年平均水質已連續4年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准。“桃花飛片片,潭水去悠悠”美景復現,最是觸動沿岸居民。在范家橋水庫桃花溪源頭段,附近燕耳村村民余長元表示,現在桃花溪的水質明顯變好——垃圾少了,水變清了,臭味沒了。配套修建的休閑設施也成為村民農閑時的聚集地。最近,他和部分村民還加入了兩岸護岸的綠植更新勞動中,為桃花溪持續治理盡綿薄之力。
持續做足水文章,長壽水利還以水為“媒”建設移民美麗家園,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在大洪湖水庫庫心的萬順鎮東風村,長壽水利投入2000萬元打造水庫移民美麗家園項目,作為集休閑、觀光、垂釣於一體的山水田園型村庄,帶動交通、農業、鄉村振興、旅游等相關單位配套投資2619.27萬元,吸引農業經營主體投資發展農文旅融合特色產業,直接受益移民達2000余人。
民之所盼,行之所向。翻開2023年長壽水利的成績單,一項項以“水”為主旨的民生工程逐一“兌現”,也推動著長壽區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展望未來,在長壽區“兩地一城”建設目標和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國長壽城總體願景之下,長壽水利賡續前行,奮楫爭先,持續繪就長壽高質量發展新畫卷,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貢獻重慶力量。
劉茂嬌 劉欽 圖片由長壽區水利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