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2024年02月13日09: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長江燈塔廣場水清岸綠。
  王 耿攝(人民視覺)

  四川省宜賓市三江口長江公園,小朋友們在開心玩耍。
  蘭 鋒攝(人民視覺)

  安徽省蕪湖市江東水生態公園景色優美。
  肖本祥攝(人民視覺)

  輪船行駛在長江三峽巫峽境內綠意盎然的江面上。
  盧先慶攝

  編者按: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10月12日在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大江奔流,生機勃發。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8年來,沿江省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及高質量發展取得哪些顯著成效?如何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記者近日在重慶、湖南、江蘇等地進行了探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3日 05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3日 05 版)

 

  重慶市把全市國土空間劃分為785個環境管控單元

  落實“三線一單”  筑牢生態屏障

  本報記者  常碧羅

  離重慶市奉節縣城一個多小時車程的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施工人員正在現場忙碌。“我們提前介入,運用‘三線一單’成果為項目准入和選址提供全程指導服務。”奉節縣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科科長張中坤說。

  什麼是“三線一單”?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實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無論是建設項目,還是招商引資,我們都會根據‘三線一單’來進行服務和判斷。”張中坤說。

  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選址時,有4個地點備選。“不能佔用或穿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也不能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經過深入調查后,確定了現在的選址。”張中坤告訴記者,針對項目施工可能出現的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問題,奉節縣生態環境局在環評中提前防范,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2020年,重慶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全市國土空間按照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大類,劃分為785個環境管控單元,識別需要優先保護的區域3.08萬平方公裡,涵蓋了各類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空氣一類功能區等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的區域。在區域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面,重慶各地都將環境管控單元及生態環境准入清單作為重要依據。

  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化工基地,長壽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管控要求與國土、產業等各類規劃充分銜接,將識別出的碳排放重點領域、行業與環境管控單元進行適配性分析,並科學調整、整改。“十四五”期間,長壽區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297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10萬噸。

  北碚區金刀峽鎮,一個養殖產業發展項目原本選址在這裡,在項目環評報批前,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發現,這一項目部分建設范圍與生態保護紅線重疊,立即協助企業優化項目建設方案。“金刀峽鎮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超過20平方公裡,如果項目在此落地,將與生態保護紅線沖突。最后企業更換項目位置,避開了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免費向公眾開放,無需注冊登記,在商談階段就可以為投資人、招商工作人員提供擬建項目選址參考意見——2023年,由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研發的“建設項目選線選址環境准入自助查詢系統”APP2.0版本正式上線。2.0版本進一步新增功能、完善數據,構建“項目選址+環評機構信息查詢—環評監測數據—環評問題咨詢—政策信息查詢”的環評工作全過程服務系統。

  重慶將持續推進“三線一單”成果動態更新,實現“一張藍圖”管到底,在項目選址規避風險、落實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管控等方面持續發力。“‘三線一單’如一把綠色標尺,因地制宜實現對管控單元的精准管控,使得各類生態功能區功能明確、邊界清晰。我們將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積極融入‘三線一單’成果,確保制度管用、實用、好用,助推高質量發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處處長鄭強表示。

  

  湖南省岳陽市35家沿江化工企業全部完成關停搬遷改造

  守住生態底線  提升發展“含綠量”

  本報記者  王雲娜

  江面碧波蕩漾,岸上草木蔥蘢……駐足長江南岸湖南岳陽臨湘市臨湘塔生態文化園,滿眼皆是綠色。

  2023年11月30日,臨湘市最后4家沿江化工企業完成退出驗收。原有的22家沿江化工企業,12家企業就地關停,10家企業遷至新址。經過環境整治、岸線復綠,以臨湘塔生態文化園為代表的濱江綠色生態長廊,走進人們的視野。

  臨湘市擁有38.5公裡長江岸線,過去,22家化工企業密布江邊,形成長達2公裡的化工產業帶。為守護好一江碧水,2020年起,臨湘市大力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引導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怎麼退,怎麼搬,怎麼轉?

  臨湘市明確了分類處置方法。根據風險評估結論,對12家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企業,予以關閉退出﹔對10家市場前景好、產品技術含量高且有轉型能力的企業,引導搬遷進入合規化工園區。

  “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不是簡單的物理搬遷,而是要引導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大幅降低排污總量,實現產業綠色發展。”臨湘市委書記王文華介紹,市裡在距離長江7公裡外的臨湘高新區高標准規劃建設綠色化工產業園,作為搬遷企業承接地,確保沿江化工企業“退得出、搬得了、轉得好”。

  “最初接到要搬遷的消息,我心裡有顧慮。一愁沒有好地方可去,二愁面臨搬遷投資風險,三愁搬遷周期長,可能導致產品斷檔、客戶流失。臨湘市委、市政府考慮到企業的實際需求,想方設法為企業解決問題,讓我下了搬遷的決心。”在臨湘高新區綠色化工產業園,湖南福爾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戰告訴記者。

  臨湘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志雲介紹,根據臨湘市制定的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方案,企業開工前的各項審批制度由“串聯”改為“並聯”,縮短項目建設審批時間。“從2021年9月拿地,到當年12月拿到開工許可証,隻用了三四個月時間。”李永戰說,公司的新廠建設隻花了11個月。2022年11月底,老廠停止生產,隨后新廠正式投產,沒有出現訂單無法交付的情況。

  在李永戰看來,“搬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落戶綠色化工產業園后,福爾程的用地規模翻了一番,企業對新廠房進行自動化、數字化升級,工藝技術實現更新換代,生產效率提高,能耗大幅降低,產能由原來年產3.5萬噸擴大到16.5萬噸。2022年以來,企業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等榮譽稱號。

  “綠色發展要守住生態底線。”臨湘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周伏表示,臨湘市投入10億元,完善了自來水生產、污水淨化、危廢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園區綜合承載能力。搬遷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配建環保設施,提升了發展“含綠量”。

  以沿江化工企業退出搬遷為契機,臨湘市嚴格實行項目准入評審制度,面向全國開展產業鏈招商,踐行綠色發展。如今,臨湘高新區綠色化工產業園已入駐化工企業35家。

  在岳陽市,過去的35家沿江化工企業已全部完成了關停搬遷改造,騰退土地6400余畝。岳陽將進一步優化全市石化產業布局,加快推動化工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共進。

  

  江蘇省江陰市將“好風景”變為“好前景”

  堅持生態優先  集聚綠色動能

  本報記者  姚雪青

  位於江蘇省江陰市主城區長江邊的船廠公園裡,藍天白雲下杉樹林連成一片橘黃,蘆葦蕩伸向江邊,不遠處浩浩蕩蕩的江面上百舸爭流。

  陽光下的橙色塔吊,提醒著游人們:這裡曾是江陰的產業地標——揚子江造船廠的舊址。如今,這裡已成為市民喜愛的開放式公園。“從家裡出發,3分鐘就走到公園門口,再走1分鐘就走到長江邊上。”每天來公園鍛煉,已經成為澄江街道揚子華都小區居民楊燦銀的習慣。

  在楊燦銀記憶中,10多年前這裡還不是今天的模樣。“有段時間長江邊的企業越來越多,環境和水質都變差了。”楊燦銀說,一些老房子緊挨著揚子江造船廠,灰塵和噪聲使得居民們不敢開窗,更不願意到江邊去。

  江陰市副市長金丹菁介紹,2012年,揚子江造船廠與江陰市正式簽署退城搬遷協議,成為全市首家實施退城搬遷的沿江企業。緊接著,黃田港渡口、韭菜港渡口以及沿江小化工、小碼頭先后搬遷,8公裡長江岸線連綴成濱江公園帶,還江於民,還水於民。

  “我家周邊,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有鵝鼻嘴公園,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逛不完!”楊燦銀帶兒子到江邊散步,看到白鷺站在石頭上覓食,父子倆開心地拍了好幾張照片。

  造船廠、化工廠、小碼頭搬走后,釋放出來的空間,一部分復綠為綠地公園﹔另一部分“騰籠換鳥”,招引新興產業,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臨港科創園一期於2019年投運,重點培育智能裝備、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等科技創新型后備企業,目前已有44家企業入駐。”江陰臨港科創園相關負責人說。

  楊燦銀是臨港科創園中訊博爾智能技術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我們是從事智慧配電的高科技企業,幫助工業、建筑等行業客戶,進行配電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節能降耗。”楊燦銀說,去年公司營收突破2500萬元,還參與制定了行業有關標准。

  在江陰高新區新材料與生物醫藥產業園,江蘇前晨科技有限公司試制車間裡,工人們通過先進的新材料3D打印技術,快速高效試制出零件,將駕駛室、底盤、新能源電機和電池等進行組裝。目前企業年產純電輕卡1000多台,營收近2億元。

  “我們是被良好的環境吸引來的。”公司總經理龔紅兵說,企業看中了這裡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環境、政府部門甘做“店小二”的營商環境,還有車用電池、控制器及芯片等上下游配套齊全的產業鏈環境。

  近年來,江陰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江陰高新區經發局環保科科長何超介紹,高新區將沿江1公裡內的11家涉化工企業全部關閉退出,推動產業園向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方向轉型升級。

  何超先給記者算了幾筆生態賬,“再算算經濟賬,同樣劃得來:園區招引來新材料與生物醫藥項目12個,總投資82億元,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共贏。”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