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坡坎多、高差大、老舊小區集中,為便利殘疾人、老年人出行——

山城重慶持續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本報記者 沈靖然
2024年03月13日09: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增建坡道方便輪椅通過,搭連廊、修電梯便利群眾出行,改造老舊小區滿足個性化需求……近年來,重慶市持續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讓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更便利。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3日 13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3日 13 版)

  “過去下樓都困難,如今去哪兒都方便。”因雙腿殘疾,64歲的彭海廷坐在輪椅上已有10余年。談起這些年身邊環境的變化,他體會頗深。

  彭海廷的家在山城重慶,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獨特的地形地貌,是市民和游客心中的山城印記,但對這座城市的89.24萬殘疾人來說,卻意味著出行的不便。

  坡坎多、高差大、老舊小區集中……對於一座山城來說,無障礙環境建設更顯迫切,重慶是如何應對的?近日,記者來到重慶的巷道街頭探訪。

  下決心——

  “讓殘疾人想去哪兒就去哪兒,這項工作不容易,但必須去做”

  年輕時候的彭海廷,有個過不去的坎。

  那是一道有15級台階的路坎,位於他所就讀的中學校門口。自小患上小兒麻痺症,彭海廷上下學全靠一根拐杖。平路尚能緩慢行走,遇多級台階隻能靠他人背。

  不想每天上學都讓同學背著爬樓梯,一次他大清早趕在同學們來之前,悄悄來到校門口想自己走上去。高差兩三米,試了兩次,摔了兩跤,人沒上去,頭上多了兩個包。

  “后面又試了幾回,摔得不輕,就再也不敢爬了。”從那之后,彭海廷無奈接受現實,“遇上台階或爬坡,隻有靠家人或同學。”

  彭海廷的家在南岸區知音閣小區,挨著南坪正街。南坪,大坡小坡不少。2000年,他在家附近開了間小店。從家到店,正常走路1公裡,可彭海廷卻要繞上3公裡。

  “近路也能走,但大坡小坡多,靠自己上不去。若是不想麻煩別人,就得繞路走。”那時候彭海廷置辦了一輛小三輪,寧可多花時間繞路,也更希望靠自己就能去。

  家住南岸區茶園的王智勇有著同樣的想法。作為視障人士,他之前常常經歷等公交因不知道來的是哪路車,隻能靠路人提醒的窘境。也曾因過馬路時分辨不出紅綠燈的顏色,沒有路人可以詢問而寸步難行。

  “我們也想和健全人一樣,不靠他人,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王智勇袒露心聲。

  重慶市殘聯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証殘疾人89.24萬人。“相比平原地區的城市,山城重慶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上難度更大。讓殘疾人想去哪兒就去哪兒,這項工作不容易,但必須去做。”重慶市住建委設計綠建處處長龔毅說。

  看改造——

  “上得去、走得通、下得來”

  見到彭海廷時,他正坐在一輛電動輪椅上。10多年前因病情加重,他在南岸區殘聯的幫助下改換了適配的電動輪椅。

  “走,帶你看看南坪的路。”彭海廷熱情地領著記者上自家店裡轉轉。

  走出知音閣小區,左拐進南坪正街,短短1公裡路,人行道與馬路連接處均設置了緣石坡道,彭海廷的輪椅能夠輕鬆駛上人行道。人行道上同樣預留出合適的距離,方便輪椅通過。若不是彭海廷一一介紹,很難想到看似平常的一段路,竟花了這麼多心思。

  “別看只是段緣石坡道,裡頭卻有大學問。無障礙環境改造有嚴格的規范標准,這一片新改造街區人行道口的坡化改造共計49處,坡度嚴格按照小於12度建設,且坡底與馬路的高差不能超過10毫米﹔所有盲道上的井蓋均鋪設盲道磚,減少彎彎繞繞,整體路面坡度也改得更為平緩。”一同前往的南岸區住建委勘設科副科長王世宏介紹。

  2020年,南坪正街新街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啟動。改造前不少片區內的殘疾人群眾反映,這片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設計時並沒有考慮無障礙設施建設,由於片區居住的老年人和殘疾人較多,希望能在改造中予以考量。

  “‘上得去、走得通、下得來’,是我們改造的基本准則。”王世宏介紹,“近年來,南岸區的新建城市公共建筑、小區無障礙化率達到100%,老舊小區的無障礙設施改造同樣是工作的重點。改造前我們與社區聯動入戶調查片區殘疾人的居住情況,保証做到公共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規范的同時,盡可能滿足個性化需求。”

  彭海廷的小店在一條步行街上,位於一排店面中間。記者觀察到,店門口的人行道往下延伸出一段緣石坡道,方便他的輪椅直接進到店裡。“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片區改造中還有不少,片區坡坎多,在殘疾人居住集中的區域,我們就在有限的空間內增設無障礙通道﹔還有殘疾人愛去的廣場和茶館,同樣做了無障礙設施改造。”王世宏說。

  同樣感受到改造便利的還有北碚區天生街道新星路社區的居民牟強,他所居住的新星路社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綿延在一個小山坡上,地勢高差較大,1300多名居民一半多是老年人。

  “過去從街上爬坡回家,得上70級台階。我老伴膝關節不好,即使扶著她也上不了這麼高的台階,隻能常年窩在家裡。”牟強說。

  在新星路社區改造中,坡道無障礙改造成了居民共同的期盼。“設計單位先前提出的兩種成本較低的方案中,所增設斜坡由於坡窄路陡,坡度約在30度到40度之間,太陡無法通行﹔而新建的‘之’字形通道寬度不到1.2米,輪椅無法通過。”北碚區住建委物業監督管理科科長賈少波說。

  兩條路都走不通,怎麼辦?北碚區住建委想了個法子——搭連廊、修電梯。“高處平台延伸出連廊與堡坎相連,同時沿街加設電梯,相較前兩種方案成本增加200多萬元。”賈少波說,“雖然成本增加,但很值得。無障礙設施改造,要改就得改得讓老百姓滿意。”

  近年來,重慶市以老舊小區改造為抓手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同步改造養老托幼等服務設施370余處、改造無障礙設施3000余處,加裝電梯4700余部﹔在市政道路無障礙系統建設中,中心城區立體過街設施不斷完善,在路口、出入口及人行橫道等處緣石坡道設置率顯著提高。

  謀長遠——

  “相信隨著無障礙硬件設施的逐漸完善,無障礙信息交流環境也會不斷優化”

  一部電梯代替了70級的台階,新星路社區居民的出行不用再爬坡過坎。但電梯的維護同樣需要成本,作為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電梯建好后誰來維護?

  “考慮到出入社區乘坐電梯的均為社區居民,和大多數加裝電梯的老舊小區一樣,社區公共電梯同樣採用刷卡乘坐的模式。月費5元,就能按月暢行。”新星路社區黨總支書記費春梅說,“本以為收費會有難度,沒想到正式開通運行時,來社區繳納費用的隊伍排得好長,因為確實是方便了生活,大家對於這項費用也紛紛表示理解。”

  費春梅算了一筆賬:一部電梯的年維護費約1.8萬元,按照第一個月300人繳納費用來算,加上后續使用的人變多,基本能覆蓋電梯維護費。“我們還想通過繳電梯費這件事,為老舊小區后續引進物業公司、實現現代物業管理打個樣,希望居民們體會到其中實實在在的好處,后面的工作也能更順暢。”費春梅說。

  在南岸區,幾個月前,彭海廷和王智勇有了一個新角色——無障礙環境建設督導員,証件由南岸區住建委和區殘聯共同頒發。首批共有10名督導員,均為殘疾人,共同對無障礙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監督。

  “行政部門吸納殘疾人士作為督導員全程參與到無障礙設施的改造及后續監督中,就是希望他們能夠以殘疾人的視角,在每個環節收集他們的體驗感受和意見建議,更好地發現問題,同時予以督導解決。”南岸區殘聯四級調研員李紅纓說。

  為更好保障監督落實到位,南岸區住建委、城管局、檢察院、殘聯4家單位加強聯動機制,積極協調線索落實整改。督導隊成立以來,累計發現並整改70余個無障礙環境管理維護中存在的問題。

  “無障礙環境維護的背后,是對特殊人群出行權利的保障。對於一些難啃的硬骨頭,區檢察院主動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通過走訪排查、接收線索發現問題,及時啟動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督促相關部門及時整改。”南岸區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檢察官助理倪翔說。

  王智勇告訴記者,如今他使用的智能手機均配備了國產讀屏軟件,同時還具備為視障人士定制的語音精准導航功能。在公交站,打開APP,就能清楚地知道來的是哪一路公交車,不用再詢問路人。“相信隨著無障礙硬件設施的逐漸完善,無障礙信息交流環境也會不斷優化。”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