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學第二屆“洞見·未來”教育生態大會舉行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應對科技變革和發展?3月30日,重慶市巴蜀中學校舉辦2024巴蜀國際“洞見·未來”教育生態大會,邀請多位教育專家、學者及校長,圍繞教師、家長、學生三方角色的變革,深入探討國際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以及人工智能發展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活動現場。重慶市巴蜀中學校供圖
開幕式上,重慶市渝中區委副書記黃孝明表示,希望巴蜀中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推動“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的國際教育,著力培養具有中國價值觀和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逐步形成有辨識度、標志性的國際教育品牌,打造全國一流的國際教育高地﹔希望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加強交流合作,為推進渝中教育國際化,促進渝中乃至重慶的開放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李瀟珂回顧了巴蜀國際教育發展歷程及取得的相關成就,闡明巴蜀中學在推進教育國際化、國際教育本土化的進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他認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不僅要關注當下的教育現狀,更要洞見未來的教育生態。本次大會正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推動教育改革而做出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嘗試。
專家主旨發言環節,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秦春華發表《如何培養下一代的領導者》的演講,他以自身經歷鼓勵眾人學會擁抱智能,運用AI﹔學會獨立思考,分辨內容真假﹔學會人際互動的方法和技巧,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學術分委員會主任焦建利在《人工智能時代課程創新》的報告中,提出“人工智能鴻溝”“課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內容,鼓勵大家學會運用現代智能工具作為學習生產工具,並現場演示了Chatgpt、TutorAI、Books-AI等智能軟件的運用成果。
探月教育者發展中心主教練劉雪茹發表主旨演講《教練型學習社區——賦能學生,培育未來能力的階梯》,從價值、實踐、倡議三個方面展示了智能時代,探月學校如何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教練型學習社區”。
活動期間,還邀請了來自京粵等地的國際教育專家和ETS官方代表參加圓桌論壇,探討科技對教育的挑戰,以及未來人才所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圓桌論壇。重慶市巴蜀中學校供圖
據了解,巴蜀中學國際教育自2003年至今,已歷經二十余載,始終秉持著開放、包容、進取的精神,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學校積極融合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與國內外知名學校開展深度合作與交流﹔鼓勵學生參與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勝任力﹔積極擁抱科技發展,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融入教育教學之中,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李瀟珂表示,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學校致力於打造一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生態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潛力,實現自我價值。(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