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銀行:資產質量持續夯實 綜合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重慶銀行2023年度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行資產總額759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負債總額700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6%。各項貸款余額(不含應收利息)390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3%。
重慶銀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堅持不懈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該行成為全國首家連續四年均有創新應用入選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地方法人銀行﹔連續7年獲得標准普爾BBB-國際投資級評級﹔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千佳銀行排名中連續8年躋身前300強。
三個堅持,切實防范風險
縱觀全年,重慶銀行始終把准“穩”字訣,秉持“地方的銀行、市民的銀行、小微企業的銀行”發展定位,持續提升對地方經濟、城鄉居民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走出了發展“穩”路子。
該行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核心主題,強化底線思維,扎實穩妥化解存量風險,切實防范增量風險。持續關注各細分行業貸款質量,打好風險“防范、化解、治理”系統組合拳,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堅持風險管理,穩資產質量。該行持續筑牢風控防線,從嚴抓好到期貸款收回率、正常貸款結息率等關鍵指標,持續強化不良貸款清收,主要風險監管指標穩步向好。截至2023年末,不良貸款率1.34%,較上年末下降0.0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34.2%,較上年末上升23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持續夯實。
堅持管控成本,穩經營效益。該行長期實施開源節流、嚴控成本,著力推動效益增長。全年實現淨利潤52.29億元,同比增長2.2%﹔營業收入132.11億元。
堅持優化業務結構,穩經濟價值。該行扎根重慶,輻射四川、陝西、貴州,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度推進客戶、產品、渠道策略,持續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信貸資產佔比、儲蓄存款佔比穩步提升。截至2023年末,儲蓄存款增長20.2%,佔各項存款比例為48.45%,較上年末提高了4.75個百分點,儲蓄存款中的“拳頭”產品幸福存5年期佔比大幅下降10個百分點,1-2年期佔比提高近5個百分點,推動儲蓄存款付息率下降21BP。
堅持與地方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作為中國西部和長江經濟帶首家A+H上市城商行,重慶銀行深度積極踐行金融國企的責任與擔當,始終與重慶發展同頻共進。
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出“新步伐”。該行圍繞“十項行動”,聚焦毗鄰地區功能平台、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川渝地區共建重大項目“靶向”發力,通過在雙城功能平台全覆蓋舉辦50余場推介會活動,支持渝黔高鐵等重大項目建設近80個,信貸投放超1300億元,債券投資超400億元。
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服務跑出“加速度”。2023年新增11家代理行,代理行網絡覆蓋五大洲,聯通西部陸海新通道19個國家和地區,可提供新加坡元、泰銖等10個幣種的結算及兌換服務﹔推出西部陸海新通道匯率避險專屬產品,成功落地新加坡幣遠期業務,成為重慶市首家落地新加坡元對人民幣代客衍生產品業務的地方法人銀行﹔運用商務委“渝貿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為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聚焦服務重點產業集群下好“關鍵棋”。錨定重慶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著眼重慶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加強產品創新,豐富服務手段,針對制造業融資的痛點、難點、堵點靶向發力﹔創新智融招商貸、智融技改貸等智融系列產品,解決制造業企業短貸長用的矛盾、提高制造業企業貸款可獲得性和便利性。截至2023年末,該行通過實施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五項工程”,推動制造業貸款穩步增長,余額27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3%,榮獲“重慶市金融服務制造業貢獻獎”。
擦亮鄉村振興強農富民“新底色”。進一步提升服務“三農”質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自主打造巴獅數智移動銀行,實現了把“銀行櫃台”設在田間,把金融服務延伸至田間地頭。截至2023年末,“巴獅數智”累計服務客戶約172萬人次,涉農貸款余額64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5.8%。(重慶銀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國內首個"虛擬標准化兒童患者模型"在渝啟用
- 人民網重慶11月26日電 (陳琦、實習生姜曉軒)11月25日,“中國基層醫生兒科常見疾病處理能力提升”全國啟動會在渝舉行。來自會上消息,由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牽頭承擔的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標准化兒童患者模型關鍵技術與應用”,成功創建我國首個標准化患兒模型,幫助更多的基層兒科醫生持續提升診療水平。…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