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項經驗做法解鎖重慶城市更新“密碼”
煥然一新的南岸區南坪街道正街社區捌零廣場,市民在休閑健身。特約攝影 郭旭\視覺重慶
重慶這7項經驗做法獲住建部“點贊”
1.統籌謀劃城市更新制度、機制和政策
2.開展城市更新專項體檢
3.渝中區戴家巷老街區探索“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實施模式
4.九龍坡區開展“三師”進社區行動
5.鼓勵用地指標彈性配置
6.開展“三師進企業,專業促更新”行動
7.探索微更新一體化運營方式
最近,南岸區南坪街道后堡社區又火了。這裡的廢棄建筑被改造成“會客廳”,涼亭變身咖啡店,具有上世紀80年代印記的文創景觀設施吸引一批年輕人“打卡”。
后堡,曾是老重慶人記憶中最具“煙火氣”的繁華地之一。隨著時代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逐漸“落伍”,許多居民搬離此地。2021年,這裡啟動城市更新“手術”,短短兩年多時間,樓宇、街道、店鋪煥然一新,特色小店爭相入駐,片區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后堡片區的“逆生長”,是我市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我市以城市更新為抓手,通過完善公共服務、盤活閑置資源、融入歷史人文等舉措,使得一個個老小區、老廠房、老樓宇、老遺跡,變身宜居地、“打卡”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歷史文脈傳承地。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出的《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中,我市有7項經驗做法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一。
貢獻這麼多經驗做法,我市城市更新究竟有哪些亮點?記者近日走訪了部分城市更新項目,解鎖重慶城市更新“密碼”。
密碼1
做實做細城市體檢
精准治療“城市病”
陳先生家住江北區鯉魚池。這裡雖然緊鄰觀音橋商圈,卻找不到像樣的公共活動場地。
2022年,長安三工廠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啟動,陳先生“家門口就有活動場地”的夢想終於實現了。這主要歸功於江北區開展的城市專項體檢。
“我們在城市體檢滿意度調查中了解到鯉魚池片區居民的訴求。考慮到這裡有長安三工廠等工業遺產閑置,就把居民訴求納入三工廠更新方案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靜說。
按照規劃,三工廠片區將實施長安科技創新中心、長安文化國際商業街、生態居住區建設、配套設施完善等更新“手術”,打造重慶時尚消費新地標和居民宜居生活新空間。
記者了解到,我市中心城區已全面啟動城市更新專項體檢試點,搭建起匯集94個街道、706個社區、17.7萬棟建筑基本信息的中心城區存量資源基礎數據庫,以及包含120項指標的城市更新專項體檢指標庫,通過識別低效、老舊、隱患、潛力空間,形成問題清單和待更新資源清單,明確更新總體方向。
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我市開展城市體檢以來,已累計發動20余萬市民參與城市體檢,收集有效居民問卷、提案超過16萬份,累計生成700多項專項治理工作建議,多部門聯合行動解決500余條市民提案中反映的“城市病”問題。
“如果說重慶城市更新有什麼‘獨家秘笈’,我認為答案就是‘精准’。通過精准體檢發現問題,再結合發展需要精准施策,讓城市更新服務於城市長遠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認為。
密碼2
向有限空間要效益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作為山地城市的重慶,城市更新中面臨的一大難題,是空間有限。為此,我市確定了“留改拆增”的更新原則,向有限空間要增量,由此催生了不少創意之舉。
最近,家住沙坪壩石井坡街道和平山社區的居民趙大爺,居住環境煥然一新。原來,他居住多年的D級危房被拆除后,原地新建了棟五層樓高的房屋,面積“增加”了1300平方米,自己和街坊鄰居有了獨立的廁所、廚房。
這是我市推進城市更新中的一個創新,即鼓勵用地指標彈性配置,給予增加公共服務功能的城市更新項目建筑規模獎勵,有條件的,可按不超過原計容建筑面積15%左右的比例得到建筑面積支持。此舉使得和平山社區數百戶居民受益。
類似的政策創新還有不少。我市統籌謀劃城市更新制度、機制和政策,促進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政府職能轉變,著力改革審批權限、審批流程、政策制度,構建起以《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為統領的“1+2+N”政策技術體系,針對土地供應、用地轉型、零星用地整合、產權轉移及登記、功能配套、消防管理等制定了一攬子支持政策,還出台全國首部城市更新技術導則。
專業人士的參與,讓重慶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同時,把“螺螄殼裡做道場”發揮到極致。在九龍坡區紅育坡社區白馬凼小區微更新中,規劃師、設計師、工程師等“三師”在小區持續開展1個多月的調研。針對居民希望增加公共空間的訴求,設計師在3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園內打造了集納11種功能的“大空間”,包括乒乓球台、活動廣場、白馬睦鄰會客廳、立體停車場、健身器材、黨建宣傳欄等。“小區變美后,大家都喜歡到院子裡坐坐,感覺自己又住上了‘新家’。”小區居民張國芬說。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400多名“三師”響應號召,為3200多個社區提供服務。去年,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三師進企業,專業促更新”行動,組織專業力量參與城市更新,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服務群眾。
密碼3
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探索共謀共建共享治理模式
城市更新不僅是空間層面的拆建和修補,更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高水平治理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市已啟動城市更新項目288個,其中續建項目113個,完工投用49個。不少項目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共謀共建共享治理新模式。
此前提到的白馬凼小區,就是全國首個採取PPP模式中的“ROT”(改建-運營-移交)運作方式進行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的小區。該小區在微改造中引入市場主體,負責全過程投融資、設計、建設、運營、后續維護等工作,合作期限11年。
參與小區改造的願景集團副總裁胡峰透露,白馬凼小區進行微改造后,居民滿意度達96.8%。隨著社區環境的改善和功能的改善,當地商業租金平均漲幅超過20%。綜合考慮停車收益、物業商鋪管理以及社區運營等收入,項目預計8至9年可盈利。
得益於城市更新一體化運營方式,曾是破舊棚戶區的戴家巷變身城市新地標。
渝中區戴家巷老街區城市更新項目投資超過2億元,政府投入1億元實施小區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設和商業空間更新改造等補短板“手術”,剩余資金則靠引入社會資本及居民自發參與解決。
渝中區城市建設委員會人士介紹,戴家巷街區2021年對外開放,臨街底商租金提高8至10倍。底商的興旺反過來又加快了城市更新的步伐,居民累計自發籌集約1億元進行房屋裝修、加裝電梯等,如今已形成40多家特色店鋪,街區年產值超過1億元。
密碼4
營造消費新場景
助推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將支馬路或背街小巷打造成具有城市煙火氣的“后街”,是重慶通過城市更新吸引人氣、拓展時尚消費新場景的有益嘗試。
4月20日,渝中區山城巷的游客絡繹不絕,猴子咖啡、山城壩壩茶等熱門店鋪前排起了長隊。這個長約800米的街巷,不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重慶風貌,還引入酒店民宿、特色餐飲、文化藝術、文創零售等業態,節假日高峰期日均營業收入約8萬元。
除了山城巷外,渝中區還建成戴家巷、小黃樓、大貴巷、魯祖廟、妙街等一批“爆款”街巷,待開發街巷達33條,“后街”經濟初具規模,業態以餐飲和文創藝術為主。未來,該區將圍繞解放碑-朝天門商圈核心主軸,打造“一核兩濱七街十巷”的“后街”經濟集群。
“后街”經濟蓬勃發展的不僅是渝中區。渝北區紫薇路、江北區鶯花巷、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十二巷等,都是外地游客眼中的“打卡”點。
以城市更新推動產業升級、片區煥新,我市還將鵝嶺二廠、北倉、重慶鋼鐵廠舊址等老舊廠區打造成文創園區或博物館,一批傳統風貌區也迎來蝶變新生。
比如,沙坪壩區原鴿牌電纜廠舊廠區通過改造,變身重慶大學設計創意產業園,吸引近千名設計人才入駐。未來,這裡將融入磁器口大景區建設,打造3A級旅游景區。
又如,渝中區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實施保護修繕工程,讓30多棟老建筑重現昔日風貌,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該風貌區還打造了“跨境數字貿易產業園”,園區年產值超過40億元。(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廖雪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