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新老城區分類施策 科技手段精細管理

重慶地下管網建設使出“繡花功夫”

本報記者 劉新吾
2024年05月09日13: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結合新老城區實際,建設綜合管廊,推進管線入地﹔搭建統一平台加強日常維護,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精細化水平﹔充分發揮政府及市場作用,降低建設成本……

  近年來,重慶市多措並舉加強地下管網建設,為群眾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9日 15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9日 15 版)

  地上,公路交錯縱橫﹔地下,管線編織成網。

  山城重慶,地形起伏不定,地下管網較一般城市更為錯綜復雜,如何編織好地下這張網?重慶分類施策,一手抓老舊管網改造,一手抓綜合管廊修建,使出“繡花功夫”,借力科技手段,努力避免地下管網反復開挖,不斷提高管理精細化水平。

  建設——

  新城區建起綜合管廊

  老城區推進管線入地

  重慶中心城區西部,一座新城——重慶科學城正拔地而起,驅車路上,天朗氣清,昔日井蓋、電線杆不見蹤跡。路面之下,別有一方天地:綜合管廊約一層樓高,兩層樓寬,兩側電力、通信、供水等管線秩序井然,空氣與室外無異。

  據重慶科學城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肖宜源介紹,綜合管廊設置於地面以下約10米深處,由鋼筋混凝土構建,可容納水、電、通信等多種管線,分為綜合區和高壓區。綜合區內,供水管道居中,兩側牆壁支架上,通信網絡線路分層擺放,如同商店貨架商品,高壓區入廊管線則整齊放置高壓電纜。

  以前,水、電、通信線路各自埋在公路兩側地下,發現問題難、檢修成本高。“遇到漏水或斷電,每次都要像拉鏈一樣反復挖開公路,給群眾生活造成不便。”重慶市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莫天柱說。由於年代久遠,工人對管線不熟悉,有時施工不小心還會影響其他管道。

  如今,有了綜合管廊,哪根管道出了問題,走進地下綜合管廊查看,一目了然,檢修簡單方便。運用智能化設備后,攝像頭抓拍完自動分析,還能准確提醒故障地點。

  2016年以來,重慶在梁平、雲陽等7個區縣啟動綜合管廊建設試點,截至2024年3月,累計開工干支線綜合管廊158.8公裡,投入運營干支線綜合管廊77.2公裡,開工和建成長度均在省級行政區中位居前列。

  綜合管廊雖好,但建設成本高、施工難度大。“綜合管廊佔用空間大,適合較新的城區,與道路一同建設。”莫天柱說,重慶分類施策,在高新區等新開發區域建設綜合管廊,在老城區則結合舊城改造穩步實現管線入地,逐步改進。

  在江北區五裡店街道萬豐工校片區老舊小區,陳舊架空管線大量廢棄、無人回收,加之網絡、光纖等新興管線設施逐漸增加,“空中蜘蛛網”越織越密。於是,江北區住建委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時,同步推進通信線纜入地工作,並協調四大通信運營商,充分利用舊有地下管道,先建新、后剪舊,將空中所有通信線纜全部入地,美化城市又方便檢修。

  維護——

  收集管線信息

  搭建管理系統

  地下管網既要科學建設,也要精心管理。

  以往,由於地下管線復雜,管理部門不同,互不了解,同一段路可能反復開挖。“道路開挖一小段,碰到的地下管網就有十幾條。”一名施工項目負責人說。

  重慶市住建委收集各類管線信息,建設管線保護管理系統,並研發“e呼通”平台,方便大家互相溝通,讓地下管線一目了然。

  前不久,渝北區新牌坊三路需要檢修一段自來水管,項目工作人員使用“e呼通”平台,發布工程信息,申請了解路段涉及地下管線位置、走向等情況,系統自動匹配相關權屬單位,並要求各單位在5個工作日內答復是否涉及本單位所轄管線、是否有同步建設需求等,溝通效率大幅提高。

  “精准了解地下管線走向后,我們小心施工,避免傷害其他管線,在管線附近採用人工開挖,其他區域則機械作業。”項目工作人員表示,有運營商反饋有同步遷改需求后,兩家單位協同施工,減少對交通和群眾影響,迅速完工。

  自2020年重慶啟動“e呼通”建設以來,平台已注冊管理部門335家,權屬單位521家,建設、施工單位157家,反饋信息上萬條,第三方事故量大幅下降。

  精心管理,還要向科技借力。檢測機器人在地下管道爬行,路面上“駕駛員”通過平板電腦就能實時觀看管道內壁檢測畫面。

  “就像照CT一樣,檢查地下管網不用再開挖路面、派工人下井。”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綦江項目現場管理人員母淞文說,過去傳統開挖管道需要1個月,現在大概4天就能完成,成本也降低三四成。

  制度方面也在不斷完善,重慶出台針對綜合管廊管理的省級政府規章——《重慶市城市綜合管廊管理辦法》,不斷完善綜合管廊管理制度體系。

  提效——

  完善配套政策

  降低建設成本

  四山夾三槽,重慶中心城區可分為三大槽谷,老城區主要位於中部槽谷,東西槽谷主要是正在建設的新城區。

  “綜合管廊的優勢明顯。新建城區可結合需求推廣應用,提前做好規劃,結合新建道路同步推進。”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何強表示,綜合管廊一次性投入大,每公裡成本高,但從長遠來看,綜合管廊可避免管線擴容修復時反復開挖道路,統籌運維管線,安全性高,能有效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

  建設費用較高是綜合管廊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建設階段,政府要發揮主要作用,運營階段,則更多依靠市場力量,向供水、供電和通信等管廊使用單位收取‘租金’,包括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既要爭取收回建設成本,也要考慮管廊使用單位租金壓力,盡量尋求最佳平衡點。”何強認為,在重慶這樣的山地城市,還可建設緊湊型管廊及纜線管廊,降低建設成本。

  除了政府投資,重慶還創新綜合管廊投融資模式,引導金融機構予以支持,發放超長期、低利率貸款。如開州區綜合管廊一期總投資4.8億元,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社會投資人為中建五局和中建隧道聯合體,國開行重慶分行為該項目發放貸款2.18億元。

  重慶市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完善綜合管廊建設投融資、產權管理等制度框架,明確各方責任義務,規范管線入廊收費標准,減輕各地財政負擔,更好地建設維護綜合管廊,為群眾和企業帶來更多便利。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重慶:金融賦能 向“新”而行
  近日,在位於北碚區的重慶廣仁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仁能源裝備”)生產車間內,高度自動化的流水線正有序運轉:數控激光切割機下料、制孔、打號,一氣呵成﹔自動化焊接機器人進行著精准的焊接作業……眼下,如火如荼生產的這批特高壓輸電裝備,下個月即將發往甘肅,用於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這是重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場景。…
一個人為何能管理2000畝土地
  大屏上,每一塊田地都擁有自己的專屬信息和數字編碼,並可實時了解種植信息和作物生長及環境最新情況,還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根據土壤、天氣、作物長勢數據給出生產作業方案,做到精准施策。 這,就是中國農業大學重慶數耘智慧農業科技小院(以下簡稱“數耘科技小院”)扎根重慶四年多來,開發出的“三元農場智慧化體系”,給重慶巴南勝天村、墊江畢橋村、榮昌沙壩子村等帶來的改變。…
重慶2025年底將建成超充站2040座
  人民網重慶5月9日電 (劉政寧、姚於)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新能源汽車便捷超充行動計劃(2024-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重慶市經濟信息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涂興永在對《行動計劃》解讀時表示,到2025年底,重慶將建成超充站2040座,建成超充樁4000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