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野性的呼喚!白冠長尾雉在回歸

2024年05月13日07:5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4月28日,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裡坪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籠舍,工作人員在檢查白冠長尾雉產蛋的情況,並拍照記錄。

4月28日,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裡坪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籠舍,工作人員在檢查白冠長尾雉產蛋的情況,並拍照記錄。

4月28日,陽光下的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冠長尾雉的野化回歸、自然繁殖項目在這裡進行。圖片均由記者尹詩語攝/視覺重慶

4月28日,陽光下的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冠長尾雉的野化回歸、自然繁殖項目在這裡進行。圖片均由記者尹詩語攝/視覺重慶

“珍稀”名片>>>

白冠長尾雉

白冠長尾雉屬於雞形目雉科長尾雉屬,中國特有珍稀物種,也是我國4種長尾雉中體型最大、尾羽最長的一種。白冠長尾雉主要棲息在海拔400—1500米的山地森林中,曾廣泛分布於重慶的四面山、金佛山、五裡坡、仙女山、陰條嶺、雪寶山、大巴山等區域。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易危(VU)物種。

“籠子裡是不是進黃鼠狼了?”

“不會吧!要是進了黃鼠狼,應該所有白冠長尾雉都會遭殃。”

“那1號雌雉的頭上為啥都是血?”

……

這段帶著緊張和不安的對話,發生在3月底的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裡坪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籠舍。對話雙方是白冠長尾雉飼養員范美勇、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王雷。

如今,1號雌雉的頭骨上依舊沒有頭皮,卻恢復得不錯,還產下了近10枚卵。

到底是誰傷害了1號雌雉?1號雌雉又是如何死裡逃生的?

10對白冠長尾雉

入住雪寶山新家

要深入了解這樁“血案”,故事還要先回到20多年前。

“小時候看川劇,我對刀馬旦頭上威風凜凜的翎子特別感興趣。上學后,我才曉得那翎子是由白冠長尾雉最長的兩支尾羽制作而成的,便對白冠長尾雉特別關注。”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特色動物保護和利用專業的匡高翔,2000年開始負責重慶動物園鳥類的研究、養護工作。

他告訴記者,1998年,重慶陸生脊椎動物調查結果顯示,白冠長尾雉當時僅在城口大巴山區域有不足20隻的小種群分布。2000年后,多方調查數據表明,該物種在重慶原有的分布區域再無野生個體被發現,“基本可以確認,白冠長尾雉在重慶野外已經消失。”

那時,匡高翔就有了一個想法:希望動物園能引進白冠長尾雉,實現人工繁育,再野化放歸自然。

但直到13年后的2013年12月,匡高翔的夢想才有了實現的可能——重慶動物園從上海引進了2雄3雌5隻白冠長尾雉,開啟了人工繁育的嘗試。

不過,由於缺乏經驗,再加上5隻白冠長尾雉對重慶的氣候不太適應,接下來3年,幼鳥成活率都不高。

“雖然一開始不太成功,卻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育雛經驗。比如,我們知道了白冠長尾雉雖然一年隻產一窩卵,每窩6至8枚,但有補卵的習慣。”匡高翔解釋,補卵就是卵產少了它會再產進行補充,而一隻雌雉一年最多能產卵30枚。

從2017年開始,匡高翔將白冠長尾雉的雌雄配對增加至3組,每組有3隻雌雉,這9隻雌雉一年最多能產卵270枚。

2020年,重慶動物園成功繁育並成活白冠長尾雉50余隻﹔2021年,又有100多隻白冠長尾雉成功繁育。

至此,匡高翔“將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自然”的夢想,有了實現的條件。

隨即,重慶動物園與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攜手,在十裡坪建起了白冠長尾雉自然繁育籠舍。2023年11月30日,10對白冠長尾雉順利入住它們在雪寶山的新家。

野性回歸

引發“密室凶案”

十裡坪區域冬季有較長的降雪期,氣溫遠低於重慶動物園。因此,這些自然繁育籠舍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這一因素,每個舍間都設計了可遮風擋雨且通風良好的內舍。

在這些量身定制的“房間”裡,10對白冠長尾雉安全度過了到十裡坪后的第一個嚴冬。

可今年3月底的一天,范美勇發現1號雌雉頭上鮮血淋漓,一大塊頭皮被撕開。

手足無措的范美勇立即叫來王雷,並找來碘伏為1號雌雉消毒,“剛涂上碘伏,1號雌雉的腦袋就耷拉下去了,還翻了白眼,把我們嚇壞了。”

慶幸的是,不一會兒,1號雌雉就蘇醒了過來,並開始少量進食。

“難道是籠舍進黃鼠狼了?”范美勇納悶了,為防止小型動物進籠傷害白冠長尾雉,籠舍的防護網都是特制的,經檢查也未發現有破損。

這樁“密室凶案”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兩人打開監控錄像,一幀一幀地回放,終於發現了“凶手”——竟然是同一籠舍的1號雄雉!

它為何要“行凶”?

兩人百思不得其解,趕緊打電話給匡高翔求助。

“山上的白冠長尾雉應該已進入發情期。發情期的雄雉較凶悍,加上山上仿自然的生存環境激發了它的野性,它就會傷害不服從自己的雌雉。”匡高翔建議,在這10對白冠長尾雉籠舍之間設置遮擋物,使它們互相看不見,“看不見其他的雄雉和雌雉,自然就不會胡思亂想,隻能選擇和自己同一籠舍的異性了。”

工作人員趕緊照此執行,果然有效。

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1號雌雉恢復良好並與1號雄雉配合密切,已產卵近10枚。

類似情形也發生在5號雄雉與雌雉之間,受傷后的5號雌雉如今也已產卵7枚。

10對“夫妻”

產下73枚受精卵

在十裡坪生活近半年,10對白冠長尾雉中,有1號和5號這樣“相愛相殺”的,也有從上山開始就“你儂我儂”的。

“從沒見過7號雄雉和雌雉之間有什麼紛爭,都是雄雉走到哪,雌雉就跟到哪。”范美勇說,7號雌雉也是10隻雌雉中產卵最早、最多的,“3月30日產第一枚卵,之后基本上兩天產一枚,到現在已產了18枚。而且它產卵地點也是固定的,18枚雉卵均產在人工設置的木屋雉巢中。”

相比之下,10號雌雉的產卵地點就有些隨性。

“籠舍裡的木屋雉巢、草堆、土坑,到處都能發現它的卵。”遇到這種情況,范美勇就小心翼翼把每一枚卵撿拾歸納到同一個地方,“我們發現它在草堆裡產卵相對多一點,就把卵都歸納到這裡,方便它之后抱卵孵化。”

不僅產卵地點隨性,10號雌雉還經常“不小心”踩破或啄破自己的卵。

“估計是沒什麼經驗。10號才1歲,是10對白冠長尾雉裡年紀最小的。”范美勇和王雷對它也很無奈,“估計年紀大一些,就會好點。”

如今,10對白冠長尾雉中,僅有3號還未產卵。不過,3號雄雉卻是10對白冠長尾雉中最漂亮的,其尾羽已超過1米。有如此美麗健壯的“伴侶”,3號雌雉總是“屁顛屁顛”地跟在它身后。

“從產卵時間、數量和地點選擇來看,半年左右的十裡坪生活,已讓它們的生長習性出現了分化,野性正在回歸。”匡高翔告訴記者,接下來就要看十裡坪的白冠長尾雉能否主動抱卵孵化,“這是實現白冠長尾雉野化回歸、自然繁殖及種群擴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步。”

“雉卵比一般的雞蛋略小,外殼呈灰白色。”王雷介紹,工作人員會記錄每一對白冠長尾雉的產卵數量、地點等,並測量每一個雉卵的直徑等數據。

“目前來看,10對白冠長尾雉產下的73枚雉卵都是受精卵,除個別被雌雉踩破或啄破的外,其余的在正常情況下都能進行孵化。”王雷說。

如果十裡坪的白冠長尾雉不願自行抱卵孵化,又該怎麼辦?

“我們在十裡坪喂養了四隻母雞,極端情況下就由母雞來孵化雉卵。”王雷說,7號雌雉已出現了抱卵跡象,不久的將來,雪寶山或許會出現第一隻自然孵化的白冠長尾雉。

首席記者 陳維燈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