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西洽會為重慶投資與消費帶來哪些機遇

2024年05月20日08:2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5月19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S1、S2館,不少參展商開始搭建展台,其中許多是跨境電商企業。

據了解,在5月23日西洽會開幕當天,作為大會重要活動之一,跨境電商交易會將在上述兩個館同步開啟。

重慶市會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近幾屆西洽會的跨境電商交易會,不僅吸引了大量來自全球的跨境電商企業參加,還吸引了不少跨境電商企業、產品進入重慶。

作為一場以投資、洽談、貿易、合作為主的開放盛會,西洽會為重慶帶來不少機遇。

前五屆西洽會簽約項目超1000個

在第五屆西洽會上,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規模達2000億元。

成立儀式舉行當天,包括高瓴投資、深創投、紅杉中國、中金資本等上百家投資機構代表匯聚重慶,這場活動也因此成為當屆西洽會人氣最旺的活動之一。

“大家都是沖著投資合作的目的來的。”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說,重慶發展潛力巨大,隨著這個基金的成立,重慶產業發展必然會迎來新的機遇。

重慶鑫景特種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白一波很贊同這一觀點。他表示,有了母基金,重慶制造業上下游能更快地獲取資金支持,從而補齊產業鏈短板,推動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重慶產業轉型升級。

母基金的“吸金”能力很明顯。成立儀式現場,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發起人之一的渝富控股集團,就與26家投資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這是借助西洽會東風、吸引各方來渝投資的典型案例。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前五屆西洽會簽約項目超過1000個,投資金額近2萬億元,為重慶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各地客商共享發展機遇

西洽會有一個“傳統項目”:“投資西部行”重點產業項目路演對接活動(以下簡稱“投資西部行”)。

活動期間,主辦方會邀請全國各地有投資意願的企業,以及重慶本地有融資需求的單位,通過現場項目對接、路演等形式展開交流,最終促成合作。

比如第五屆西洽會的“投資西部行”,匯聚了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海南等地的46家企業,以及重慶、四川等西部地區30家企業代表、嘉賓參加。現場,15個項目進行了路演推介。

活動期間,參會企業嘉賓還前往魚復工業園、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並與相關企業開展交流。

本屆西洽會依舊會舉辦“投資西部行”。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活動已邀請到80余家企業和商協會參加,重點聚焦國際貿易、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等領域。

“投資西部行”是重慶與參展客商共享發展機遇的縮影。

重慶市會展行業協會秘書長牟震說,促成投資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邀請企業到現場對接。通過西洽會,重慶不僅可以邀請客商來渝參展,還能讓他們與更多重慶本地企業、機構、區縣深度交流,從而促成合作。

渝中區對此深有感觸。比如在第三屆西洽會期間,借力“一帶一路僑商組織年會”,渝中區邀請100余名參會僑商到渝中區參觀,並召開商務推介會,洽談合作。而在第四屆西洽會上,渝中區又策劃了“跨國企業重慶行·渝中分場活動”,邀請了一眾跨國企業高管走進渝中,與相關部門座談交流,了解渝中產業發展情況,實地開展投資考察。

西洽會組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五屆西洽會以來,共有2萬多家國內外企業(機構)參展參會,這為世界了解重慶、關注重慶、投資重慶提供了強大助力。

西洽會釋放“消費紅利”

除了投資,西洽會對重慶消費的促進與帶動作用,也不可小覷。

“像西洽會這樣的大型展會,必然會帶動重慶的吃住行等一系列消費。”牟震介紹,會展界有“1︰9”的說法,即會展收入為“1”,帶動的相關收入為“9”。在西洽會舉辦期間,除了能帶動展館周邊的住宿、餐飲、交通等消費外,重慶各大商圈、文旅行業的消費也會隨之提升。

距離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車程僅10分鐘的龍湖公園天街便是佐証。

據了解,每屆西洽會的前一周起,龍湖公園天街的人流量和銷售額會比當月其他時間段有明顯增加,增幅均在40%以上﹔而在西洽會舉辦期間,增幅數據還會有所提升。

為此,本屆西洽會期間,龍湖公園天街選擇與大會主辦方合作,為其提供專屬服務。比如憑西洽會的參觀展証,可在商場中享受一系列消費優惠。

“不僅是展館周邊區域,我們還希望能有更多區域參與到西洽會中。”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西洽會將舉行“西洽惠全城”促進消費活動,包括解放碑、觀音橋等商圈,都會推出一系列舉措,讓更多市民享受到西洽會帶來的“消費紅利”。

除了直接的消費帶動,西洽會還間接地佐証了重慶消費的潛力,助力重慶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其中一點,就是各類消費實力榜單的發布。

比如,福布斯中國曾在第三屆、第四屆西洽會上,公布了當年的“福布斯中國消費活力城市榜”,重慶兩次位居榜單前五。

“這種活力,能給重慶帶來更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亞洲首店、中國內地首店和西南首店。”福布斯中國相關負責人說。(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楊駿)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