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施工助力“最難項目”建設
渝湘復線高速黃草烏江特大橋主橋合龍

5月19日凌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黃草烏江特大橋主橋合龍。(中鐵十五局供圖)
“主橋正式合龍!”5月19日凌晨0:30,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黃草烏江特大橋施工現場,隨著最后一節段長2米、重80噸的連續梁澆筑完成,嚴絲合縫地鑲嵌在橋面上。這標志著全線控制性工程黃草烏江特大橋主橋合龍,預計今年6月底,大橋將進入瀝青路面鋪設階段,為項目如期通車提供保障。
黃草烏江特大橋由中鐵建重慶投資集團參與投資、中鐵十五局集團承建。大橋位於武隆的峽谷地帶,地質為岩溶地貌,全長1702米,主跨為220米,橋面至江面高差超過180米,相當於60層樓高。
建這座大橋,共需約1.1萬噸鋼筋和3萬噸混凝土。“大橋能如期合龍,這與建設過程中項目部採用智能建造施工有關。”中鐵十五局渝湘復線高速13標總工程師胡文平說。
搬運、切割、加工、成型……智能鋼筋加工廠內,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忙碌不停,全環節無人自動化鋼筋生產讓生產效率提高約一倍。
橋墩建設過程中,全智能液壓爬模施工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運用智能頂升系統,隻需一人操作控制爬模系統同步頂升,總時間縮短至半天。這樣,整個主橋建造可以節約兩個月。
在線形控制方面,項目部在墩柱安裝了應力和應變監控系統,24小時監控風向和應力數據,並可實時智能預警,確保橋墩“挺拔”橋面筆直。
在質量控制方面,項目部在墩柱和承台建設過程中,預埋了可自動監控溫度和水流速度的冷水管,確保混凝土凝固過程中內外溫差均衡、溫度適中,混凝土質量更穩定。
“正是這一系列智能建造施工,解決了超高墩和大跨度施工難題,確保了施工安全和質量。”中鐵十五局巴彭路13標項目副經理徐永表示。目前,項目團隊已取得3項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
據介紹,渝湘復線高速公路總裡程280公裡,經巴南、南川、武隆、彭水、酉陽5個區縣,包括巴南至武隆段、彭水至酉陽段和武隆至道真三個路段,這是全市高速公路建設史上綜合建設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
中鐵建重慶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年內,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巴南至武隆段、彭水至酉陽段將建成通車,2025年渝湘復線高速公路有望全面建成通車。屆時,市民駕車從中心城區到酉陽和秀山,用時將縮短1小時以上,重慶也將新增一條高速公路出海大通道。(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永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