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專題關注

江津區雙福實驗小學:“三大路徑”助力“幼升小”無縫對接

2024年05月30日17:00 |
小字號

2021年,隨著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的頒布,幼兒園入學准備和小學入學適應成為幼小銜接新的“燃點”。

作為江津區教委確定的12對幼小銜接試點校(園)之一的江津區雙福實驗小學,也擔起了幼小銜接首批試點校的重任——減緩銜接坡度,創立“銜”有度、“接”有方的具有福小特色的、科學的幼小銜接模式,幫助轄區內的對口單位——育清第五幼兒園“幼升小”的孩子們,實現從幼兒園以游戲為主的學齡前生活自然平穩地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小學學習生活。

通過3年探索實踐,該校充分發揮適應教育的主體主導作用,以“課程銜接、幼小同研、家校共建”為行動路徑,為兒童的入學適應提供持續的支持,實現了幼小銜接的“雙向奔赴”和無縫對接。

課程銜接少點坡度 讓幼小銜接聯得更穩

幼兒園和小學教學方式有著較大差異,幼兒到了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群裡容易緊張,會感到無所適從。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成為學校和家長關心的問題。

解決這些難題,應從何處突破?雙福實驗小學給出的答案是:聚焦課程,讓幼小“自然”銜接﹔基於兒童,尋找幼小銜接的教學方式轉變。

教師執教《一年級新生適應性課程》。雙福實驗小學供圖

教師執教《一年級新生適應性課程》。雙福實驗小學供圖

在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唐國勝看來:要讓幼兒園孩子入小學,就像小學生正常升級一樣無痕過渡、自然銜接,這才是尊重兒童成長規律的科學銜接。要填平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鴻溝,課程銜接非常重要。唯有減緩知識坡度,降低銜接難度,這樣的幼小銜接才能更有溫度與厚度。

為此,該校採取課程優化、零起點教學、開設幼小銜接班級等方式,搭建起幼小銜接的“腳手架”,幫助孩子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

量身定制過渡性校本課程。學校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專門為孩子們量身定做了過渡性校本課程——《一年級新生適應性課程》。該課程採用跨學科教學方法,將不同學科知識(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融合起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在課程中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幫助一年級新生體驗校園生活,並在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採取零起點教學。每年秋期,該校對所有“幼升小”新生採取零起點教學,並引入游戲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游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以適應幼兒園孩子以游戲為主要學習方式的特點。同時創設與幼兒園相似的環境,設置閱讀區、實踐區等,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小學環境。

園校同研加點力度 讓幼小銜接做得更實

幼兒園和小學分屬不同學段,在課程內容也明顯不同,很多兒童入學適應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幼小銜接貴在行動,重在聯動,難在合力。唯有加大園校協同力度,實現‘雙向奔赴’,才能讓幼小銜接工作成效最大化”。雙福實驗小學副校長熊閻琳說,為打通幼兒園與小學之間這堵無形的“牆”,學校在以下方面下足功夫、花大力氣:

建立聯合教研機制。設立幼小銜接教研小組,確定聯合教研的周期和頻率,共同擬定園校互動的幼小銜接方案。同時圍繞“銜接什麼”、“怎麼銜接”問題,從“四個准備”和“四個適應”展開對比研究,最終明確了如何從銜接內容、環境創設、教育教學研究等三個方面進行銜接。

實施“同課異構”教研模式。每次教研活動中,選定相同的繪本和數學內容,由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分別根據各自學段的教學特點與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分別進行課堂教學展示,確保上課對象符合各自學段的特點。

注重課后研討與反饋。課堂教學結束后,組織教師和教研組成員進行深入的課后研討。通過觀摩、評課、討論等方式,明確幼小課堂在兒童發展、銜接課程、教學方式、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差異。針對研討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和建議,及時解決入學准備和入學適應實踐中的突出問題。

加強師資培訓與交流。邀請教育專家或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專題培訓,提高教師們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組織教師參加校內外的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拓寬教師們的視野和思路。鼓勵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分享教學經驗和資源,共同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

建立長效銜接機制。將幼小銜接工作納入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中,確保每學年都有相應的教研活動和措施。定期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措施和方案。

幼小銜接科學協同研討會 。雙福實驗小學供圖

幼小銜接科學協同研討會 。雙福實驗小學供圖

園校同研力度的加大,不僅優化了幼小銜接課程體系,探索出幼小銜接的科學方法和實施路徑,而且為幼兒園、小學的雙向銜接架起了學習和交流的橋梁,真正實現了兩個學段在幼小銜接方面的“雙向奔赴”。

家校共建多點溫度 讓幼小銜接走得更順

“做好幼小銜接,找准銜接‘發力點’非常關鍵。如何做好家長和兒童的工作,緩解家長焦慮,則是關鍵中的關鍵”。熊閻琳說,過去,受“知識為重、升學為本”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幼小銜接”的話題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問和焦慮情緒,以致幼小銜接一時難以有效開展。

如何消除家長焦慮情緒,使幼兒能健康、快樂、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近年來,該校結合自身實際,從以下幾個途徑作為溫暖的“打開方式”:

堅持舉辦新生家長學校。學校領導及一年級所有任課教師與各位家長面對面交流,了解家長焦慮,向家長介紹小學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增強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積極引導家長深度參與到幼小銜接的工作中來。

堅持多種形式交流,做好釋疑解惑。通過問卷、家長會等途徑,及時了解家長在入學准備和入學適應方面的困惑、意見和建議。同時,利用公益講座和多渠道宣傳,做好釋疑解惑,宣傳展示幼小雙向銜接的科學理念和做法,幫助家長認識過度強化知識准備、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內容的危害,引導家長放下壓力和焦慮、保持良好心態,以身作則為孩子做榜樣,合理期許孩子的發展,幫助孩子成就快樂溫暖的人生。

堅持舉行新生入學儀式、讀書開蒙禮及授班牌儀式。每年秋季開學之前,德育處、大隊部齊心協力提前謀劃,精心准備,認真排練,做好新生迎接儀式、讀書開蒙禮及校長授班牌儀式,以此消除幼兒的緊張感,增強適應性,激發其對小學生活的期待、向往及熱愛。

新生入學儀式:朱砂啟智 開筆啟蒙。雙福實驗小學供圖

新生入學儀式:朱砂啟智 開筆啟蒙。雙福實驗小學供圖

唐國勝談到:“通過幼小銜接3年時間的探索實踐,我們欣喜看到,目前學校科學系統的幼小銜接課程體系已逐步建立,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已基本實現,家長對高品質適應教育服務有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雙福實驗小學)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