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開發區改革攻堅將近半年,各項任務順利推進,已完成時序進度和目標進度——
看重慶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

園區開發區,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主戰場。
此前,我市38個區縣設有106個產業類開發區。然而,這些園區開發區,大多“小散弱”、管理機構冗雜。
怎麼辦?
2023年12月26日,重慶市委六屆四次全會吹響了“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沖鋒號”。園區開發區改革作為其中重頭戲之一,重慶按照3月、6月、12月三個時間節點,分階段提出2024年改革攻堅量化目標。
“園區開發區改革,是‘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中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陳德川表示,推動園區開發區從“量大”轉向“質優”是破題的關鍵。
如今,改革攻堅將近半年,進展如何?重慶是否能跨過這道“難關”?記者進行了調查。
精簡機構、壓減平台——
頻頻上演“變形記”
最近,綦江高新區正在上演“變形記”。其園區管委會內設機構由13個精簡至6個,其改革力度可謂大刀闊斧。
“不改不行啊!”綦江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梅元剛告訴記者,此前,綦江高新區共由橋河、北渡、扶歡、通惠、慶江、安穩、國家網絡信息產業園等7個工業組團組成,而這7個工業組團又分別由5個機構管理,導致各組團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幾乎各自為政。
園區管委會除了抓經濟,還背負著平安建設等數十項社會事務“包袱”。原本負責“投融建營”的平台公司又與管委會合署辦公,承擔起招商引資等本應由管委會負責的工作,管理機構職能混亂、主業不清。
那時候,園區的運行效率有多低?
梅元剛舉了個例子。比如,企業想要辦理一項業務,園區行政審批服務站隻發揮收件作用,企業還要在區級業務部門多頭跑、重復交資料,一個審批周期花費幾十天是常事。
自園區開發區改革突破以來,綦江高新區盯住問題的關鍵,開啟三步走的“變形記”。
第一步,整合“強身”,全力壓減機構數量。綦江高新區撤銷食品園區管委會等5個管理機構,高新區管委會作為園區唯一管理主體﹔優化整合7個運營公司,組建新的AA+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綦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集團公司,實現“一區多園、一套班子”。
第二步,精簡“瘦身”,全面厘清主職主業。綦江高新區制定管委會工作職責和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兩張清單”,將征地拆遷等6方面45項職能移交屬地鎮街,與區級部門明晰營商環境等24項權責邊界。
第三步,優化“塑身”,系統重造辦事流程。綦江高新區深化“洽談即預審、簽約即立項、拿地即開工、審批不出園”改革,首批次下放97項行政審批事項,其中89項由高新區全程獨立實施,區級部門“見章跟章”,推動實現“審批不出園”。
精簡機構、完成鬆綁后的綦江高新區,煥然一新。
如今,園區內項目審批周期壓縮至1—2天,企業提交資料量削減20%,入園企業生產成本降低20%﹔今年以來,園區新簽約項目24個,合同總投資37.9億元,一季度園區完成規上工業營收65億元、增速達到12%。
記者調查發現,綦江高新區並非個案。當前,全市各園區開發區的“變形記”都在同步上演。
比如,合川將南溪、天頂、草街3個獨立工業組團合並為合川高新區,把園區4家產業公司整合為1家產業投資集團,一體化運行、扁平化管理的機制體制有效拉動園區發展提速。今年以來,合川高新區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4.3%,工業產值佔比達到全區工業產值的60.1%。
陳德川表示,重慶園區開發區優化整合為50個、管理機構精簡為48個的階段性改革目標已經完成,權責清晰、產業聚焦和布局合理的園區開發區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優化布局、招大引強——
一鍵開啟“產業重置”
園區開發區改革另一個重頭戲,是扭轉產業布局高度同質化的困局。
“此前,全市500億元以上產值園區開發區僅14個,有10個園區開發區總產值規模不足100億元、3個總產值規模不足10億元。”陳德川指出,不少園區看似“架子大”,其實“力量弱”,根本原因在於產業乏力。
產業多而不精、同質化競爭嚴重是關鍵原因。
“合川此前有三大工業組團。”合川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向海波告訴記者,其中,南溪組團規劃了裝備制造、醫藥健康、電子信息、食品、建材等產業,天頂組團規劃了汽摩制造和玻璃產業,草街組團規劃了信息技術產業。三大組團不僅產業種類紛繁復雜,重點不突出,更為關鍵的是,各個組團存在產業交叉,比如南溪組團和天頂組團就在汽摩產業上同質化競爭。
三個工業組團合並為合川高新區后,對產業規劃進行了調整。向海波介紹,根據“渝西跨越計劃”產業定位,合川高新區最終鎖定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火鍋食材兩個主導產業。
明確了主導產業,招商引資自然有了“風向標”,“撿到籃子裡都是菜”的跟風式招商找到破解方法。
據悉,合川高新區抽調50多名骨干組建了由區領導領銜的汽車產業專班和火鍋食材產業專班,今年二季度招商引資集中簽約項目總計65個,協議總投資約158億元,園區兩大主導產業產值佔比超過51%。
與合川一樣,西部(重慶)科學城九龍新城園區也瞄准先進材料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推動九龍坡西南鋁產能提升、慶鈴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開發試驗中心等重點項目提前開工,加速博世電驅橋新項目持續放量,拉動全區2024年一季度工業投資增長26%。
綦江立足錯位發展,圍繞“輕合金材料、智能裝備制造”兩大支柱產業組建產業鏈專班,2024年已招引免熱處理車用合金材料生產項目等關鍵項目27個,總投資158.98億元。
事實証明,“產業重置”的改革魄力正轉換成園區開發區的發展動力。1—4月全市園區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7878.3億元,規上制造業企業入庫稅收238.8億元,畝均稅收增速12.16%。
減少“出血”,提升效益——
加速推進“畝均論英雄”
園區開發區改革,目的是要做大做強,提高單位產出。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重慶園區開發區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較低,與浙江等省市存在不小差距。”市經濟信息委副主任吳濤指出。
此外,園區“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建而未完、完而未投、投而未達”情況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園區開發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實際資產負債率高,“出血點”較多。
為破解這個難題,各大園區開發區加速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涌現出不少有益探索。
有的,加快推進市場化運營,減少“出血點”。
“當前,西部(重慶)科學城九龍新城園區堅持‘政企分離、管運分開’原則,推動園區開發區運營公司全面去行政化,運營公司企業法人已壓減6家,以‘化零為整’的方式提升運營公司融資能力,九龍科技集團信用評級已提升至2A+級。”九龍坡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封雪稱。
同時,園區持續開展融資成本壓降,平台公司綜合融資成本為4.74%,嚴格控制在5%以內,置換高息債務37.38億元,節約利息0.74億元。
此外,九龍坡已編制完成園區開發區資產盤活方案,盤活資產14.32億元,收回資金10.15億元。今年一季度,園區國有資產盤活指標位居中心城區第一,完成工業產值228.7億元,畝均稅收增速遠超全市4%的目標要求。
有的,加速植入“數字密碼”。
位於江北區的重慶港城工業園,是重慶最早建成的工業園區之一,不到6000畝工業用地,集聚了910戶企業。
對於這個老牌園區,如何激活“畝均效益”新引擎?大力實施“數字化”轉型是關鍵。比如位於該園區的重慶登康口腔,改造升級后的數字化產線正高效運轉,主要生產工序全部交由機械手臂和AGV小車完成,產能提升了30%。
數據顯示,2023年港城工業園總產值突破310億元,拉動江北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10%,連續16個月居中心城區第一。
有的,挖掘土地效益“增量”。
綦江高新區緊盯閑置企業找增量,開展企業“數字畫像”,建立“一企一策”挖潛增效體系,盤活廠房18萬平方米,4家“僵尸企業”騰籠換鳥﹔緊盯閑置土地挖增量,園區已完成中國動力閑置土地收回程序,啟動科爾特、菱電、匯程等地塊收回程序,盤活低效用地136畝、閑置土地967畝﹔緊盯低效產能促增量,園區摸清各產業鏈、重點企業的閑置、低效產能情況,幫助企業搶抓訂單、開拓市場、復產止滑、滿產超產,2023年以來,園區畝均產值增長12.6%,畝均稅收增長11.3%。
“目前,園區開發區改革各項任務順利推進,已完成時序進度和目標進度,部分改革任務提前完成。”陳德川表示,但需要看到的是,2024年時間即將過半,園區開發區改革進入關鍵攻堅期,需要錨定核心績效目標和重點任務,推動改革再提速、行動再發力、質效再提升,堅決如期打贏園區開發區改革攻堅戰,加快激發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活力。(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