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改造——

商業新紐帶 居民新家園

本報記者 常碧羅 沈靖然
2024年06月02日1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更新改造后的民主村社區一角。
  九龍城市更新公司供圖
  圖②:改造前的民主村社區服務中心。
  李顯彥攝(人民視覺)
  圖③:煥然一新的民主村社區服務中心。
  九龍城市更新公司供圖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既要保留歷史記憶和特色風貌,又要解決居民關切的實際問題。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是一個老小區,曾經,小區內配套不足、功能缺失、交通擁堵、環境臟亂,居民生活面臨諸多不便。2022年初,民主村社區啟動更新改造項目並納入全國有關試點。如今,社區裡的老舊樓棟經過修繕換了新顏,管線“蜘蛛網”都下了地,原來坑坑窪窪的道路變得平整干淨,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會客廳等一應俱全,動靜相宜的社區商業不僅留住了記憶中的老味道,也吸引著年輕人的新目光……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民主村的更新蝶變,便是生動見証。

  ——編  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2日 05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2日 05 版)

  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的民主村社區,是原重慶建設廠配套家屬區,社區內房屋建於上世紀50至90年代,地處最繁華的九龍新商圈,佔地0.24平方公裡。夾在兩大商業體中間,隨著房屋老化、設施陳舊,加上相對封閉,久而久之,眼看周邊高樓新起,民主村則成為城市發展中的“窪地”。

  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區),九龍坡區於2021年11月正式啟動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採用“留、改、拆、增”多元模式,目標是將其打造成“商業新紐帶、居民新家園”。2023年4月,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集中竣工亮相后,民主村的居民迎來了重塑的新家園。如今生活在此處,沿著小區道路前行,城市會客廳、社區醫院、綜合市場,還有在地老字號與新商業共同成長……居民們在步行范圍內便能享有完整的設施環境、完備的生活服務。

  不搞大拆大建

  留住城市記憶

  黃葛樹下,時光被拉得悠長。“曾經這裡有100多棟紅磚房,從高處俯瞰下來,房屋矩陣組成了‘建設廠’三個字,這是我們幾代人的驕傲。”65歲的老居民馮祖偉說,“我從小就在紅磚房長大,這兒是我們的根。”

  “提起‘建設廠’,民主村社區的居民都滿懷深情,我們在設計之初就想要留下屬於他們的文化符號。”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院長余水說道。

  按照居民們的心願,老舊的紅磚房以特殊方式獲得了新生: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高齡”紅磚樓部分老牆體被保留下來,不僅進行內部空間重構,還在牆體外加設鋼和玻璃罩,成為展陳民主村和建設廠歷史文化的社區會客廳。

  走進社區會客廳,一張張屬於民主村老居民們的記憶相片,記錄著時代變遷,也展示著這個老舊社區曾經沒落的一面——樓體年久失修、管道老舊、飛線滿天……

  “在改造前,我們多方協同進駐社區,了解社區特點、居民意願,為社區進行了一次全身體檢。”九龍坡區住建委主任楊揚介紹,“我們還邀請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進社區,為民主村把脈問診。”

  “路面‘七拱八翹’,走起來都不太順暢。”

  “公廁希望能原拆原建。”

  “小區裡爬坡上坎多,能不能增加些無障礙措施?”

  多次舉辦的院壩會上,社區居民暢抒己見,住建部門收集了上千條相關意見建議,落實到社區后續更新改造中。設計師將建設廠歷史變遷中的建筑風貌元素“一號信箱”“三線建設”等文化符號融入其中,設計了以建設詩歌等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文化景觀。細致梳理片區內老建筑、老字號、老樹木等各種承載居民記憶的載體,讓原住居民記憶深處的電影院坡坡、游園壩壩等舊址重現。

  環境的變化很快凸顯。一期范圍累計拆除違章建筑1.6萬平方米﹔樓棟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基礎上進行了翻新﹔飛天管線都下了地﹔回家的路變平整亮堂了,出入片區步行隻需10分鐘,停車也方便了不少﹔智慧設備處處可見……

  公共基礎設施升級有裡有面: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紅螞蟻志願者服務驛站……民主村社區已打造成“完整社區”,居民所需的各類生活配套都能在社區內找到。“我們老年人特別高興,看病養老不用跑遠路,還可以到食堂用餐。”社區居民陳代蓉說,“現在的民主村,既有記憶中的模樣,又有現代社區的便捷,一輩子都舍不得搬吶!”

  創新基層治理

  智慧服務居民

  一個數字平台、一部手機、一個數據庫,就可以實現社區與居民群眾、居民群眾與志願者以及群眾與群眾之間的交流互動,讓便民服務更便捷——這是民主村社區積極探索數字化社區的全新形式。

  “民主村社區煥然一新后,不僅是本地居民的幸福家園,如今還成為大量游客的打卡地。要想對社區實現精准治理,離不開對數字技術和物聯網的充分應用。”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伍成莉介紹,在民主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雲上民主村”平台作為一個基層治理的指揮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務。市民可以通過手機輕鬆查閱民主村歷史文化、美食與景點﹔通過小程序便捷查看社區公開信息、辦理日常事務,將優質服務直接送達居民家中。

  “臨時遇到電力線路故障,家裡用不了制氧機了。”收到一家人的求助信息,網格員立刻在手機上通過“渝快辦”向街道指揮中心上報。很快,指揮中心下發了任務分解,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系社區醫院,將氧氣袋送到了求助人員家裡,供電公司安排維修人員上門搶修線路,很快恢復了供電。

  伍成莉介紹,未來“雲上民主村”平台還將與政務服務平台“渝快政”和“渝快辦”對接,與街鎮級基層治理中心進行深度對接,助推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傳統新潮交織

  商業人居和諧

  社區便利生鮮店門口,店主正在裝卸新鮮蔬菜。不遠處,市民正在甜品店內細細品嘗,開啟一天的甜蜜生活……在民主村社區,既看得到傳統修鞋鋪、換鎖店、非遺糕點店,又能看到精品咖啡廳、小眾潮牌店、文創店,傳統與新潮在此交融。

  提質升級后的民主村社區,目前入駐近70個主理人品牌,吸引著日均2萬的人流量。加上建設中的二期,共計5萬平方米的社區商業預計可以聚集到200多個主理人品牌。這樣一個老社區對品牌的吸引力從何而來?

  “一間”咖啡主理人朱鶯告訴記者:“一是位置好,二是味道正。民主村位於楊家坪商圈核心位置,加上社區氛圍營造得特別有味道,不是空殼子一件。入駐后我們發現,不僅有附近的年輕人和上班族來我們店裡喝咖啡,不少社區老居民也愛上了咖啡。”

  “改造后的民主村煥然一新,不少連鎖品牌聯系我們希望能夠入駐。”負責社區商業運營的九龍城市更新公司黨委書記唐萬民介紹,“但我們還是更傾向於做具有本地特色商業品牌,兼顧本土文化和年輕元素。”

  一些在民主村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也不斷釋放新活力。老字號“黃粽人”粽子店和“牧馬人”火鍋,便在社區運營公司的指導下對品牌包裝進行了全面升級。“對於這些民主村本土孵化的品牌,我們將加大力度扶持指導經營,留住老味道。”唐萬民說。

  商住距離近,加上外來人員增多,居民生活會不會受影響?“在項目設計之初,我們就考慮到要平衡好市民與居民的關系,在業態布局上進行了優化調整,實現了動靜分區布局。對於一些主干道附近的社區底商,我們也對其經營時間進行要求,晚上8點后不允許外擺經營,10點后嚴禁發出噪聲。”唐萬民說。

  “剛開始我們都有這個擔憂,怕晚上吵。但是發現這裡的商家都很自覺,到點關門,也不鬧騰。商業繁榮后,不少年輕人選擇在這居住,成了新一代民主村人。”陳代蓉說。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