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

重慶大學攜手頭部企業 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

2024年06月21日19:34 |
小字號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大學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准航空航天、橋梁工程、大模型應用、信息安全、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制造等關鍵核心領域,聯動頭部企業,加快技術攻關。線面對構齒輪、不停電智能融冰裝置、高效空氣源熱泵技術……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刻下屬於重慶大學的榮光。

這是該校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跨越式發展的側影。重慶大學充分發揮重慶地緣、產業、體制等優勢和學校以工見長的學科、平台、團隊等優勢,從2021年起啟動實施“頭部企業”工程,推進與行業龍頭企業、科技引領創新型企業的戰略合作。

俯瞰重慶大學。重慶大學供圖

俯瞰重慶大學。重慶大學供圖

三年來,重慶大學已與兵裝集團、國家電網、中國商飛、國家能源集團等28家頭部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聯合技術攻關、創新平台建設、高端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探索建立了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形成了教育和產業融合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格局,著力打造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引擎。

聚焦攻克前沿核心技術

加快科研組織模式變革

2024年3月21日,中國商飛與重慶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大飛機研究院。大飛機研究院依托重慶大學在材料、機械、電氣等領域的科研條件和人才優勢,聚焦國產商用飛機技術攻關和未來新技術探索,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合作項目等方式,聚集區域產學研力量開展協同創新。

近年來,重慶大學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性科技、新興產業和重大工程的核心需求。在企業深度參與下,凝練並實施“20個關鍵科學問題”“20個核心關鍵技術”研究計劃,聯合頭部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打造“人工智能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智慧輸配電研究院”“智能裝備研究院”“未來芯片研究院”“大飛機研究院”等近20個新型高端研究平台,在核心技術自主攻關、重大項目策劃實施、平台資源開放共享、高端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2023年,重慶大學依托頭部企業到賬項目經費超2億元,佔全年橫向經費約40%。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潘復生介紹重慶大學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重慶大學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潘復生介紹重慶大學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重慶大學供圖

在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兵奎正介紹夢天實驗艙阿爾法對日定向驅動機構對構齒輪傳動。重慶大學供圖

在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兵奎正介紹夢天實驗艙阿爾法對日定向驅動機構對構齒輪傳動。重慶大學供圖

在高端裝備機械傳動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陳兵奎與航天八院緊密合作,發明了線面對構齒輪,成功應用在我國空間站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對日指向傳動系統,實現了太空高低溫交變下高精度和高可靠傳動。“目前已在軌運行近兩年,運行狀態良好。”陳兵奎介紹,接下來,該項成果還將應用於新能源車、超大型風力發電設備中。

覆冰被認為是極具挑戰性的世界級科研難題。在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雪峰山能源裝備安全國家業務科學觀測研究站,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與國家電網等頭部企業深入合作,自主研發了不停電智能融冰裝置,能夠自行監測到冰的存在,根據線路的狀態自動調節輸電線路分裂導線電流,把線路上的冰融掉。“再不需要停電融冰,也不需要人工操作除冰。”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胡建林介紹,該項成果目前已在重慶、貴州等地應用。

該校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蔣興良堅守野外37年,“死磕”電網覆冰絕緣技術(資料圖)。重慶大學供圖

該校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蔣興良堅守野外37年,“死磕”電網覆冰絕緣技術(資料圖)。重慶大學供圖

重慶大學野外覆冰試驗基地,位於湖南懷化雪峰山。重慶大學供圖

重慶大學野外覆冰試驗基地,位於湖南懷化雪峰山。重慶大學供圖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與頭部企業在重大基礎設施領域深度合作。院士周緒紅團隊、田村幸雄團隊與中國船舶集團、中國建筑集團成立聯合研發團隊,完成了全球首台165米級輪轂高度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塔架樣機工程示范,研發了智能建造技術和風敏感結構抗風防災技術,牽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在橋梁工程領域,院士楊永斌團隊與中國鐵建集團合作開展公路和鐵路車橋動力耦合分析理論研究,研發了面向全覆蓋式的橋梁移動快速感知技術,牽頭獲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岩土工程領域,院士劉漢龍團隊與中國電建集團、重慶城投集團合作,提出了山區鬆散堆積岩土體強度和本構理論,研制了滑坡早期識別與中長期監測系列設備,牽頭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建筑熱環境領域,教授李百戰團隊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美的集團聯合研發了適宜冬夏寬溫域變化下壓比適應、變容調節的高效空氣源熱泵技術和冷暖分送、智慧感應的系列舒適送風技術體系,牽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供圖

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供圖

與此同時,重慶大學大力推進成果轉移轉化。依托“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組建技術轉移研究院,打造從培育、孵化到產業化全鏈條的三級聯動服務體系,切實打通“最后一公裡”。在國內率先推行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探索將成果所有權全部賦予科研人員,暢通作價入股通道,優化成果轉化審批程序、調整收益分配比例,提高轉移轉化積極性。近兩年,全校轉化科技成果150余項,轉化合同金額2億元,吸引投資超10億元。

聚焦培養“卓越工程師”

探索產教融合教育模式改革

近日,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2024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畢業設計展在重慶大學兩江校區舉行。2024屆畢業生包括首屆明月科創實驗班28人,卓越工程師班124人。

“重慶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深化推進新工科教育改革,以學科交叉、高挑戰度、探究式教學和項目驅動、學業創業同步為特色,建立了數學、科學、工程、設計和通識深度融合的跨學科課程體系,採取項目制學習模式,完成課程理論知識學習。”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羅遠新介紹,學院立足重慶經濟產業發展需求,以“智能化+新能源”的共性關鍵技術為基石,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應用創新兩大特色方向,高效融合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優質教育資源,構建產教融合、多學科交叉的工程本碩博培養教學新體系。

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學典禮(資料圖)。重慶大學供圖

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學典禮(資料圖)。重慶大學供圖

截至目前,卓越工程師學院共與長安汽車、賽力斯、中國汽研、西部智聯、地平線、德州TI、東軟睿馳等10余家頭部/領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以企業需求為主,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相關合作。目前,學院已建立800余名校內外專業人士為導師的創新創業導師庫,形成了“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校企聯合攻關”的良好局面。

明月科創實驗班是重慶大學深入推進新工科建設的一塊“試驗田”,依托明月湖—重慶大學新工科教育科創平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傳統學科分類界限,重構課程體系,實施以項目為驅動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旨在促進學生跨界思考以產生新的知識和創意,並能夠在學習、思考和實踐中突破現有學科領域邊界,形成設計思維、工程思維和系統思維等創新核心能力,成為適應“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新技術”的未來產業創新領軍人才。

明月班自2020年9月開班以來,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首屆明月班28人,共5個團隊獲得50萬元探索期投資,其中“無界啟航”團隊研發的盲文閱讀器和“起源未來”團隊研發的智能制冰機分別獲得300萬元天使輪投資。

聚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助力成渝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扎根巴渝大地、服務重慶發展”是重慶大學建設的重大戰略,長期以來,重慶大學和重慶市的發展同頻共振、同向同行。

針對重慶發展壯大“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慶大學聚焦“先進制造”“智慧能源”“低碳技術”“先進材料”“電子器件”“人工智能”等現代制造業重點領域,與重慶高新區、沙坪壩區共同打造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與重慶高新區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與重慶兩江新區聯合共建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等,推動科技創新賦能企業提質增效,打造支撐重慶現代制造業發展的創新高地。

重慶大學校園一角。重慶大學供圖

重慶大學校園一角。重慶大學供圖

針對重慶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構建“1+1+5”產教融合平台,與長安汽車、賽力斯集團、西部智聯、中國汽研和Csoft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制造、汽車碳中和等領域聯合攻關,共同培養卓越工程師。

針對重慶數智科技產業發展,與華為公司深化全面戰略合作,成立OpenHarmony技術俱樂部,深度推進開源理念傳播、開源人才培養以及技術難題攻克﹔與百度公司成立智能雲聯合創新中心,聚焦自動駕駛、大模型應用、信息安全等前沿關鍵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推動以數字化賦能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火如荼。重慶大學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優勢,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打造引領和支撐重慶及西部地區發展的創新高地。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與寶武集團、中國商飛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河鋼集團、鞍鋼集團、中鋁集團等頭部企業圍繞鎂基儲氫材料、高性能鎂合金、航空航天鋁合金、釩鈦資源利用和先進鋼鐵材料等方向構建“頭部企業+研發平台”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解決先進材料產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2023年,院士潘復生團隊成功開發鎂合金一體化超大壓鑄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鎂合金汽車壓鑄結構件。該項研發成果與長安、賽力斯、奇瑞、比亞迪、廣汽等企業合作,推動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大規模應用,成果獲得2023重慶“十大科技進展”和2024年國際鎂協頒發的“鎂未來技術獎”。

近日,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實驗大樓EPC項目鋼結構連梁合龍,標志該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完成,預計今年底建成完工。與此同時,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超瞬態實驗裝置預研項目建設成果顯著,科學研究樓主體工程通過驗收,預計今年8月竣工。超瞬態實驗裝置建成后將重點結合成渝地區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核工業技術等重點產業需求,開展高溫燃燒機理、新燃料電池、癌症早期診斷和放療等基礎前沿研究,推進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融通發展。

重慶大學科學中心效果圖。重慶大學供圖

重慶大學科學中心效果圖。重慶大學供圖

此外,重慶大學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及川渝兩地30余個市縣區和重點企業持續深化合作,依托相關優勢學科,共建重慶大學鋰電及新材料遂寧研究院、德陽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廣安玄武岩纖維材料創新中心、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綦江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和產業化平台22個,有效支撐成渝地區儲能、能源裝備、機器人與傳感器、齒輪、鋰電池、健康等產業升級,帶動地方產業經濟增值超過百億元。(周小平、晏紅霞)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