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福二小:以農耕文化開啟小幼銜接雙向奔赴

農耕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形態,它根植於我們的歷史和傳統中。在教育領域,農耕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各類學科課程進行深度融通。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以下簡稱雙福二小)在以“農耕文化”為抓手的小幼銜接教學中,不僅讓學生了解到農耕文化的知識,還能體驗到傳統農耕活動的樂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插秧。雙福二小供圖
近年來,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以培養“學校是可愛的,教師是可親的,學習是有趣的,小伙伴是友愛的,我是最棒的”情感為基點,根植於學校“農耕教育”理念,遵循“筑基為未來幸福生活”的原則,充分適應適齡兒童年齡心理特征,主動將“幼小銜接”轉換為“小幼銜接”,以兒童的視角審視小學入學階段教學方法、方式和載體。將農耕文化與小幼課程融通,讓孩子順利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度,幫助小學生認識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親近自然的情感,促進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發展,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農耕活動引領幼兒融入小學生活
學校根據多年來對“農耕文化”進校園的實踐探索,將“農耕文化”以課程的方式融入到學生的課程中,把他們進入小學所應具備的知識、習慣、態度等在農耕實踐中進行滲透,以達到助力小幼銜接的目的。
學校利用“紅領巾種植園”“生活體驗吧”“農耕展覽館”等為學生提供可參觀、可實踐的場所,同時也成為一年級新生初到學校的必修課。活動主題從以“勞”育人到以“美”化人、以“課”潤人、以“情”感人。通過“參觀”“體驗”為主的活動銜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小學的學習、生活中來。
教研活動促進教師思想轉變
為進一步推進“小幼科學銜接”工作走深走實,充分發揮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聯動、協同研究的作用,縮小幼兒園與小學課堂模式之間的差距,引導雙方教師在教學形式上做到相輔相成。學校與幼兒園開展了“小幼銜接教研會”。通過教研活動雙方教師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教學經驗,幫助教師團隊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小幼銜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
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設計活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通過游戲、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此外,教師們還通過“小小值日生”、“小書包真整齊”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校社合力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管理
教師為幼兒園小朋友講解西紅柿的生長。雙福二小供圖
農耕文化教育對於學生的認知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塑造學生的勞動觀念、創新教育方式、增強家校社合力、創新評價方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農耕文化教育中,學生們接觸到了自然環境、農作物生長、季節變化等豐富的知識,不僅拓展了視野,也增強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學習能力。其次,在參與農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與同伴、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鍛煉了交流能力,也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另外,學生們在接觸自然、體驗農耕的過程中,學會了尊重自然、珍惜資源,也學會了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
針對新生,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學生園對學生的評價現狀,對新生的評價遵循過程性、多元性和發展性的原則,圍繞培養“愛勞動、會學習、有根基、有智慧的靈動少年”目標進行設計,踐行適應性發展評價,使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親子評價三種方式交替進行。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農耕文化為抓手的小幼銜接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農耕文化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體驗生活的機會,也幫助他們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這種教育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幼兒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袁杰、黃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