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中國將培育10000名左右農村電商帶頭人
田間地頭有“網紅”
——“直播助農前線觀察”系列報道·人才篇
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山鎮向陽村的合作社員工通過直播推介本地荷花。 |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的“鄰裡幫幫團”成員在峰上茗茶園直播帶貨。 |
在浙江省溫嶺市濱海鎮金閘村“綠色之歌”家庭農場,青年黨員直播銷售小番茄。 |
在四川省仁壽縣文宮鎮桂灣村大棚枇杷基地內,鎮干部正直播銷售枇杷。 |
打開手機“新農具”、干起直播“新農活”,一批“新農人”競相涌現,為農村電商注入豐沛活力。
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村直播電商快速發展,讓農產品更快“出山”、更好“進城”,歸根結底要靠培育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培養農民主播,有的還組織農民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証書。直播電商,已成為“新農人”創新創業的大舞台。
面對鏡頭——
“我再也不緊張了”
生長在河南新鄉輝縣市太行山裡的重瓣玫瑰,花大、瓣厚、色艷、香濃,是玫瑰中的極品,卻一度藏在深山無人知。
“我叫張寶瑞,70后花農,不找網紅帶貨,不找明星代言……”當張寶瑞第一次走進直播間說出開場白時,緊張得額頭汗如雨下。如今,“不找網紅帶貨”的她自己成了網紅,運營的“花之玫”品牌風生水起,年銷售額達600余萬元,還帶動解決了130多個就業崗位。
“現在每天面對鏡頭,我再也不緊張了,這離不開政府組織的培訓活動。”張寶瑞坦言,決定當“主播”是因為得知輝縣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開展電商直播免費培訓。她在那裡學到了視頻拍攝、剪輯、文案創作等技能,輝縣市商務局還在張寶瑞的玫瑰基地建起電子商務示范站點,提供電商設備和技術服務支持。
同張寶瑞有相似培訓經歷的還有主播“暖暖小姐姐”。
“大家看這個胡蘿卜,口感脆甜,是有機產品,非常健康……”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橋“雙創”示范區的直播間內,“暖暖小姐姐”正在為黃合少鎮后窯子村的有機胡蘿卜賣力吆喝。她本名張志春,是一名“上線”4年的農業主播,也是賽罕區昭烏達南路街道組織和宣傳委員。
“我在街道不定期開展助農直播,前段時間參加示范區培訓,和一些資深主播探討如何推介我們當地農副產品。”張志春說。
“我們發動駐村干部、返鄉大學生、青年企業家等專業能力過硬、幫扶發展意願強烈的群體,通過培訓、創業扶持等措施,為企業和農戶提供農產品上網、電商物流代辦、直播人才培養等服務,加速推動農村直播電商的發展。”金橋“雙創”示范區聯合黨委書記奧雲介紹,近年來,示范區開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村校合作等直播助農實踐活動,為企業和農戶搭建平台,組織培訓和技能指導,提升主播業務能力,共開展各類電商培訓100余場,培訓人員近10000人次。
“師徒”結對——
鄉親抱團當主播
“直播時一定要告訴顧客,發出的李子是帶冰袋的。但打包發貨時,冰袋不能直接和李子放在一起,不然就會凍傷……”重慶市梁平區的農業主播唐俊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培訓新主播的老師。課堂上,他把自己的9年直播助農經驗傾囊相授,截至目前已經培養600多名農民主播。
從最開始梁平區政府資助3萬元創新補貼和相機、電腦等設備,到后來區商務委、農委協調貨源,送唐俊外出培訓,在政策扶持下,唐俊和他的幕后團隊迅速打響名頭,幫助不少本地農戶提高了收入。如今,唐俊自己也參與到扶持農業主播的行列。
“我們就是要抱團當主播,才能將本土農業品牌打響!”唐俊說,這種新老主播“師徒結對”傳幫帶的方式效率很高,農民上手更快。梁平區商務委定期為農民主播舉辦直播電商論壇、座談會等,幫助大家學習交流,還推薦優秀學員到重慶市商務委、網商協會參加直播電商夏令營等活動。“現在,我們田間處處都是‘網紅’。”唐俊說。
“家人們,歡迎來到直播間!下面請咱們劉主播打個招呼。”河北邯鄲涉縣固新鎮連泉村直播間內,“甄選美麗生活”主播、村民賀春霞向網友們介紹同播的主播、連泉村黨支部書記劉彥海。之后,兩位主播開始分享涉縣特色景觀和歷史文化,並為當地農產品帶貨。
“一開始不知道該說點啥,播著播著,感覺就來了。”劉彥海說,他的直播技能主要是從當地電商網絡直播協會學來的。今年初,劉彥海被縣裡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直播主播”隊伍中的一員。從零開始,跟隨涉縣電商網絡直播協會的老師學習拍攝、剪輯、鏡頭語言等知識,從最初不會播、不敢播,到如今善於播、敢於播,他已經有了將近5個月、數十場直播的經驗。
談到涉縣電商網絡直播協會,劉彥海感觸很深。過去很長時間,涉縣花椒、核桃、黑棗等土特產品牌雜而不亮、有而不響。雖然也試水直播,但主播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直播間同時在線人數往往隻有幾十人,業績一直不溫不火。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當地成立電商網絡直播協會,開通“涉縣甄選”抖音號,並依托佔地2200平方米的電子商務產業園,靠傳幫帶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專業農民主播。
“我們調集縣裡劉家庄村、連泉村、大窪村等做得較好的‘網紅村’村支書和電商帶頭人,師徒結對,手把手教授直播技能,帶動更多農民加入電商直播隊伍,實現人才挖掘的連鎖反應。”涉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萬曉方這樣介紹本地培養農村直播人才的思路。
這種“連鎖反應”在劉彥海身上得到了體現。“目前,我除了自己當主播,還發動了5名村裡從事花椒、小龍蝦、有機稻米、多肉植物的農戶搞直播,看著村裡主播隊伍越來越大,賣的貨越來越多,我打心底裡高興。”劉彥海說。
政府搭台——
孵化更多“農網紅”
前不久,商務部、國家網信辦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用5年時間,在全國培育10000名左右農村電商帶頭人。
打造如此規模的電商帶頭人隊伍,需要成熟的孵化模式。這也是各地努力探索的目標。
近日,《河北省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印發,提出將利用3年左右時間,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數字人才賦能產業發展行動、數字人才國際交流活動等,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
省裡給了政策,涉縣開啟“網紅經濟集群”計劃:建設縣級直播基地,打造本地公共品牌商品資源庫。17個鄉鎮(街道)分別建設各自的直播基地分部,在黃金時段輪流開播,形成良性競爭氛圍。通過這種模式,涉縣開展各類培訓宣講活動327場次,培訓近2000人次,孵化出“黑棗姑娘”“農村阿凱”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網紅”。
“今年我們計劃推出品牌共享戰略,培育區域地標品牌。截至7月初,全縣累計注冊地理標志商標5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5個,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11個。”談起今年縣裡農村電商直播的“戰績”,萬曉方很興奮,“今年以來,縣裡組織各類直播10萬余場次,觀看人次達2億多,土特產直播銷售總額突破1.2億元。”
河南新鄉也在探索一種集專業培訓、跟蹤服務和基地孵化為一體的新模式。
“新鄉市將依托新鄉郵政直播基地,聯合商務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以及抖音等平台,大力舉辦網上年貨節、直播節、產銷對接會、招商會、直播培訓會等活動。”新鄉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市還計劃聯合各大高校,建設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培育更多“新農人”,擴大直播助農“朋友圈”,繪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最大同心圓。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08日 第 08 版)
為數字興農加把勁兒!
——一封內蒙古讀者的來信
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閱讀了貴報刊登的《直播成了新農活》《手機成了“新農具”》兩篇報道,我深有感觸。我是一名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名“農推官”。直播帶貨的興起,不僅讓我們農民成為數字經濟的參與者,更讓我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2018年,為進一步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我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鎮臨鐵村兩委班子在多次外出學習、考察后,以“黨支部+合作社+企業”的形式,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創辦起臨鐵村田禾園醬菜廠。醬菜廠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帶動周邊村民種植醬菜原料增收。
企業生產上來了,市場銷售就成了至關重要的環節。2022年,借“數商興農”東風,我當起了主播,通過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方式,醬菜廠建立起線上線下雙向銷售網絡,減少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小醬菜”直接進入“大市場”,醬菜年銷售量達35萬斤以上,為臨鐵村產業發展構建起集種、產、銷一體化的全鏈條發展格局。一場場“雲上直播”,讓全國各地的顧客認識了“下飯又解饞”的“河套硬一盤”,讓臨鐵村醬菜借助互聯網走出內蒙古、飛到“北上廣”,也讓更多優質的田間地頭農副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對此我倍感振奮。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積極打造集體經濟產品電商直播間及示范基地,廣泛開展“走百村促振興”公益直播行動、“第一書記直播帶貨”“鄉村網紅直播”等活動,為我們農村主播和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
下一步,我還將繼續我的直播之路,推廣我們河套地區的優質綠色農畜產品、進一步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讓更多人了解河套、走進河套,帶動更多群眾持續增收,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鎮臨鐵村黨支部書記 王建紅
2024年7月2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