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師“三下鄉”:與非遺傳承人共話“繡”麗人生

為深入體驗苗族文化,以青年之力助推鄉村振興,7月12日,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弘文·苗韻”蒲公英社會實踐服務團在黨員教師康慧、余尊敬的帶領下,前往綦江區趕水鎮梅子村開展實地調研,與苗繡非遺傳承人熊興樹面對面交流,在親身探索、腳踏實地中感受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實踐團全體成員與熊興樹深入交流。重慶師范大學供圖
在交流對話中,熊興樹向實踐團成員分享了她與苗繡之間的緣分。“我從小就與苗繡結緣。”她回憶道,“八歲那年,我便開始學習刺繡和蠟染。在我們苗族,小女孩們從小就要跟著長輩學習民族工藝,這是傳承,更是責任。”長大后,熊興樹從貴州嫁到重慶綦江梅子村,在這個苗族聚居的村寨繼續她的苗繡事業。
熊興樹向實踐團成員分享傳承故事。重慶師范大學供圖
同時,熊興樹向實踐團成員展示了她精心制作的苗繡作品,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她的心血與智慧。她仔細地講解著苗繡的歷史,以及繡面上圖案、花紋所蘊含的意義。
當問及苗俗非遺工作室的成立,熊興樹滿懷感慨:正是在“紅梅黨建”的正確領導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苗俗非遺工作室才得以成立,並穩步發展,讓苗繡真正走出苗寨,走入現代化視野。目前工作室匯聚了近二十位苗繡手工藝人,從設計構思到精細制作,每一環節都傾注了她們的心血與智慧。工作室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將產品銷往各地,不僅極大拓寬了苗繡的市場空間,更為當地鄉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苗俗非遺工作室內的作品。重慶師范大學供圖
訪談尾聲,熊興樹勉勵實踐團成員:“你們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把個人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知行合一,努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青年。”
該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實踐活動以“黨建+團建”為引領,以苗族特色文化為依托,聚焦“思政+實踐”的教育理念,有效引導青年學子深入學習和領悟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積極挖掘並傳承其中蘊含的深厚紅色基因。未來,學院將持續探索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新路徑,為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之路賦能添彩。(余尊敬、馬帥、凌澤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