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大佛穿上“防撞衣” 白鶴梁上設航標

重慶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筑牢汛期文物安全防線

2024年07月17日07:3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近日,路過南濱路彈子石摩崖造像外的市民可以看到,端坐江邊的“大佛”身上穿上了網狀“絲衣”,這件鋼鐵做成的“絲衣”就像“金鐘罩”一般,將“大佛”保護起來。與此同時,在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上方的江面上,一個專用的航標特別顯眼,提醒來往船隻避開博物館上方水域。

7月15日,重慶市文物局“文化·巴渝文物”數字應用統計顯示,今年入汛以來,全市文物系統已開展文物安全現地巡查31878次,反饋疑似隱患和險情692條,均得到及時核查和處置。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應對汛期10余次強降雨過程、2輪大風天氣過程和年度首個編號洪水,全市無文物保護單位因災受損。

妙招頻出保護水文類文物

江河密布的重慶,從古至今誕生了許多水文類文物,它們因水而生,如何在汛期到來之時保障這些文物的安全,重慶妙招頻出。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彈子石摩崖造像。

南岸區文管所所長胡娟說,作為臨長江的第一大佛,彈子石摩崖造像具有重要的水文價值。曾經來往的船隻,會通過該石刻造像來判斷長江的水位。每到春夏江水上漲時佛腳便浸入水中,成為天然的長江洪水標志,由此有了“大佛洗腳、大佛洗手、大佛洗臉”的民諺,用來形容長江水位的變化。

但是,面對汛情,“大佛”的這一特性也讓它極易受到汛情影響。其中最危及“大佛”本體安全的是其在長江洪峰過境情況下易受到漂浮物撞擊。

因此,在汛期到來之前,南岸區文物部門提前組織設置警戒線,在文物前方和兩側搭建起防洪防護網,並對文物本體採取臨時包裹的方式,確保其汛期安全。

除了彈子石摩崖造像外,在我市涪陵區,還有一處世界聞名的水文類文物——白鶴梁題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保護管理處處長蔣銳說,雖然白鶴梁已經位於水下,但是為了確保往來船隻不會在航行經過時侵擾到為保護水下白鶴梁專門修建的保護體,涪陵區文物部門與海事、航道部門協調,劃定水下保護體禁航區,並在江面上設置專用航標,配備禁航區水域智能視頻監控加以防護。

啟動“24小時布防”模式監控

7月13日,為應對嘉陵江洪峰過境,沙坪壩區文物部門加強應急值守和安全巡查,重點對國際廣播電台土灣電力廠舊址、磁器口古建筑群、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廠舊址等臨江濱河文物安全狀況進行檢查。

與此同時,面對境內千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多沿江分布的現狀,忠縣文物部門聯合應急管理等部門,梳理摸排文物汛情范圍,開展風險隱患排查。針對消落帶及地勢險峻的文物單位,利用無人機等設備開展巡查檢查。對排查出的風險隱患逐一建立台賬,嚴格按照責任、資金、措施、時限、應急預案“五落實”要求閉環整改。

在萬盛經開區,文物部門構建起了“線下+線上”汛期文物安全監管模式,由區文物局牽頭,氣象、規劃、應急3個部門配合,以10個鎮街為主體,搭建“1+3+10”汛期文物安全應急體系,用好“智能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揮全區300個應急廣播點位和12塊戶外顯示屏效能,及時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大頻次播放文物安全知識,並組織各鎮街文物巡查員參加“聯動·2024”渝南黔北災害事故多跨協同應急演練。

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區縣文物部門已開啟“24小時布防”模式,採用重點防護監測與全域巡防相結合的方式,筑牢汛期文物安全防線。

多部門協作保障文物安全度汛

據介紹,6—8月為重慶主汛期,經研判,全市極端氣候事件偏多,平均降水量較往年多兩成。基於主汛期氣候嚴峻形勢,市文物局在進入主汛期前,再次下發《汛期文物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示》。

在此之前,全市文物系統面對今年嚴峻的氣候形勢,及時全面動員,提早安排部署,在調查梳理出《汛期可能出現水災風險不可移動文物統計》和《汛期可能出現地質災害不可移動文物統計》基礎上,指導區縣有針對性地加強可能出現險情的130處不可移動文物安全防護,強化日常安全巡查和部門協作聯動,科學運用數字監管平台,全力確保文物安全度汛。

在進入主汛期之后,我市應急、水利、規劃自然資源等部門共同研究文物安全度汛措施,建立極端天氣、地質災害、河流漲水等預警信息互通渠道,要求各區縣文物部門在組織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對可能受威脅的不可移動文物積極採取圍擋、加固等臨時防護措施,並組織文物安全從業人員加強極端天氣前后巡查。(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