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讓世界聽見“中國汽車第一城”的故事

2024年09月04日06:4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核心提示

8月26日起,重慶日報聯合兩江新區,持續推出“向‘新’而行 重慶重返‘中國汽車第一城’的奧秘”系列報道,講述龍頭車企如何切換賽道,向“新”而行的故事,在業界引發廣泛關注和持續討論。9月3日,本報採訪其中部分人士,聽聽他們對重慶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看法。

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

“跨界”合作讓國產汽車實力越來越強

“非常感謝重慶日報對賽力斯發展的關注。”張興海表示,這組報道特別撰寫了一篇賽力斯與華為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文章,全面展現了賽力斯的創新成果與市場表現,更深刻剖析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未來方向。

張興海認為,該文對賽力斯發展的總結准確到位,充分展示了賽力斯在技術創新、智能制造、市場銷量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與顯著優勢。通過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賽力斯、認識賽力斯,同時借助重慶日報這個官方平台,讓更多人信任賽力斯。

張興海表示,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時代,汽車企業發展不再應該是“單打獨斗”,而是應該集合更多領域的“伙伴”一起,通過跨界合作打造汽車生態。

賽力斯和華為的合作讓更多中國車企看到了未來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這樣的“跨界”合作。這也讓國產汽車的實力越來越強,品牌效應越來越高。賽力斯將持續推動行業發展與進步。也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賽力斯能夠為重慶汽車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長安汽車副總裁王孝飛:

不斷突破技術天花板 在新賽道上繼續馳騁

“看到這組系列報道,特別是其中關於長安發展的專題報道,心中真是感慨萬千。”王孝飛表示,該報道不僅是對重慶汽車產業和長安過往成就的梳理與總結,更是重慶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賽道上奮勇前行的真實寫照。

長安是國內最早研制出電動汽車的企業,也曾遭遇市場與技術上的掣肘。回望過去,正是那段經歷觸發了長安思想和戰略的轉折。“正如重慶日報相關報道中所述,‘慣性是最大的敵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行業中,僅憑傳統的成功經驗和路徑已經無法繼續前行,隻有直面自身的短板,迎接未知挑戰,才讓我們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技術是長安的生命線,也是頭部企業重新定義行業標准的核心力量。王孝飛表示,報道中提到的新藍鯨動力和原力電動技術,正是長安多年積澱與全球協同創新的結晶。這些技術不僅滿足了市場對續航、安全和能效的苛刻要求,更是在全球范圍內確立了長安的技術領先地位。重慶日報對此的相關報道取得了巨大反響,讓長安更加堅信,唯有不斷突破技術的天花板,才能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未來的路仍充滿挑戰,但長安汽車有信心,也有能力繼續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賽道上馳騁,助推重慶和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慶鈴汽車副總經理胡旭東:

加速完善氫能汽車供應鏈產業鏈貨運鏈

“慶鈴汽車與德國博世均認為,氫動力是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正是對未來相同的判斷,推動了雙方合力在渝前瞻性布局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戰略性新興產業。”胡旭東表示,在此背景下,雙方合資企業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目前,慶鈴汽車已聯合博世氫動力完成76千瓦、134千瓦、190千瓦、300千瓦等多規格氫動力發動機的研發及量產,並搭載10多個品牌車型,覆蓋了4.5噸—49噸全系列商用車。同時博世氫動力還陸續研發推出重卡電驅橋、減速箱等關鍵總成並實現批量生產,拓展了產業鏈布局。截至目前,搭載博世氫燃料能源的“慶鈴造”氫能汽車,累計運營裡程已超過400萬公裡。

接下來,慶鈴汽車將多措並舉加快氫燃料系統關鍵技術創新,加速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生產,積極拓展氫動力汽車使用場景,持續釋放產品競爭力並擴大新能源整車銷量,助力重慶加速貫通氫能“制、儲、運、加”供應鏈,加速聚集氫能關鍵總成及整車產業鏈,加速構建低碳高效氫能貨運鏈,帶動本地氫燃料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彭勁鬆:

抓住發展機遇乘勢而上

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重慶高質量發展,是重大發展課題和改革課題。彭勁鬆認為,重慶日報這組報道抓住新能源汽車這個新賽道、新領域進行分析,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體現了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願景謀劃。

彭勁鬆表示,當前,全國不少城市都在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努力創新,競爭堪稱白熱化。重慶能脫穎而出,取得亮眼成績,體現出良好的創新潛力和發展韌性,對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有力的支撐和巨大利好。對汽車產業現在怎麼發展、未來怎麼謀篇布局,本地政府部門十分重視,人民群眾也非常期待。

有咨詢機構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份額將達到45%,但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還隻有31.6%。“這說明空間潛力還很大,重慶要抓住難得的機遇乘勢而上。”彭勁鬆建議,下一步,媒體可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等重大問題展開持續深入報道,並將其與理論研究結合起來,實現可讀性和學術性相結合。

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

構建六方面產業生態 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傳統汽車產業已經進階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階段,重慶汽車產業發展思路就是要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面構建“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場景牽引、數字賦能、自主創新、品牌提升”6個方面產業生態,推動“品牌向上、產品向上、產業鏈向上”,提速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當前轉型升級中的重慶汽車產業,已從聚焦“整車+零部件”制造體系,迭代升級為構建汽車產業全產業生態。因此,當前重慶汽車產業發展思路就是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面構建“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場景牽引、數字賦能、自主創新、品牌提升”6個方面的產業生態——

“整零協同”是發揮整車企業引領作用,帶動新能源大小三電技術提升和產業集聚,功率芯片、激光雷達等重點補短板項目落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3大系統、12個總成、56種部件實現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

“軟硬結合”是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推動汽車軟件實現操作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數據服務等全鏈條發展態勢。

“場景牽引”包括啟動建設便捷超充城市,計劃到2025年建成超充站2040座、超充樁4000個﹔加快建設全國換電模式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積極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

“數字賦能”是打造“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經濟模式,建成汽車行業數字化車間340個、智能工廠50個、創新示范工廠11個、5G+工業互聯網先導應用和5G全連接工廠12個﹔推動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長安汽車全域5G數智化工廠智能化水平全球領先。

“自主創新”是支持整車企業聯動零部件、軟件等企業開展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氫燃料、換電式等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齊全,整車主力產品普遍達到L2級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水平﹔阿維塔11和12、深藍SL03i和S7i、賽力斯問界M7、M9等車型具備L3級自動駕駛技術水平,整體處於行業領先。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強度為3.1%,高於全國1.3個百分點。

“品牌提升”是支持長安、賽力斯等整車龍頭企業與華為等科技型領軍企業強強聯合,在技術、產品渠道等方面開展全方位跨界協同,持續研發中高端產品,全面提升“重慶造”汽車的品牌價值。

“接下來的重點方向是提升整車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化水平,推動零部件延鏈、強鏈、優鏈,推進自動駕駛及車聯網創新應用,培育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產業,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體驗之都’,完善超充站、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該負責人介紹,計劃到2025年,“重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國比重達到10%以上,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鑫源汽車戰略品牌產品總監廖俊:

在新賽道上保持領先 取得突破

廖俊表示,重慶日報的系列報道,對鑫源汽車近年來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取得的成果做出了細致的梳理,更對企業市場成功背后的原因作了深入探究和思考。這對企業未來發展很有啟發。

廖俊表示,重慶日報的相關報道深入分析了鑫源對供應鏈管理、客戶需求的精准把控,這正是企業獲得市場成功的關鍵所在。鑫源“搶”供應商的前瞻性戰略,使企業在市場中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與此同時,鑫源還深入市場,傾聽客戶心聲,致力於將每一個產品細節都做到極致。“我們相信,通過重慶日報的報道,企業的一些成功做法能夠為行業提供有益借鑒。”

廖俊表示,報道中提到的低電量模式、智能駕駛座艙等“黑科技”,正是鑫源立足於市場的不二法寶。“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不僅要在現有的賽道上保持領先,更要勇敢拓展新的領域,尤其是在物流配送‘最后一公裡’上的突破。期待以重慶日報為代表的主流輿論與我們共同見証屬於‘重慶造’汽車的時代新篇。”

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學勤:

攜手提升重慶汽車產業整體競爭力

“讀完重慶日報的系列報道,我深感振奮和自豪。”陳學勤說,重慶在這一波產業轉型、產業升級以及產業戰略性調整上,確實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鼓舞人心。

陳學勤認為,重慶重新成為“中國汽車第一城”,不僅是行業的榮光,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不斷壯大的縮影。這是全體從業者、政策制定者和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的成果。對此,重慶日報總結了許多有益經驗,令人頗受啟發。

作為規范和服務行業的重要平台,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長期密切關注市場風向。陳學勤表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不僅提升了重慶的制造能力,也重新定義了本地產業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角色。他認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成功的背后,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產業轉型的戰略選擇。正如報道中所述,政府出台的政策“大禮包”以及產業鏈的全覆蓋,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報道還提到,從傳統汽車制造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也實現了產業的升級換代。”陳學勤說,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將繼續支持這一轉型過程,推動更多企業參與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中。

同時,協會還將積極配合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加速產業鏈整合,進一步提升重慶汽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產業中心項目經理彭濤:

瞄准機遇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這組報道很接地氣,講出了新能源車企摸爬滾打的精彩故事,也讓我對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了新的了解。”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彭濤主要負責汽車領域的產業化工作。在報道中,他敏銳地找到了發展機遇。他表示,應瞄准機遇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彭濤介紹,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圍繞智能制造、先進材料、汽車工程、大數據、生物科技和航空航天六大智慧領域,打造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產業孵化平台、人才培養平台、高端研發平台四大創新平台。其中多個領域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密切相關。

目前,該研究院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相關整車試驗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具備強大的新能源智能網聯相關整車試驗能力。同時,該研究院還研發了針對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研制的專用綜合數據採集分析系統,目前已完成樣機制作,預計在1年內達成設計目標並實現批量交付。屆時,該設備將為新能源智能網聯相關領域的研發提供高效和高質量的數據支撐。(本組稿件由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夏元、楊駿、白麟、佘振芳、申曉佳採寫)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