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運行60多年的“背簍航線” 背后是兩代人的傳承與堅守

解決了中壩島上居民的出行,也是島上蔬菜進入城區的“水上公交”

2024年09月05日06:49 | 來源:《重慶晨報》
小字號

島上居民彭清明等在江津珞璜鎮趕場賣菜

島上居民彭清明等在江津珞璜鎮趕場賣菜。

鄉親們等候“背簍航線”的頭班渡輪

鄉親們等候“背簍航線”的頭班渡輪。

“背簍航線”的渡輪靠岸,鄉親們挑著菜進城銷售。

“背簍航線”的渡輪靠岸,鄉親們挑著菜進城銷售。

茄子、辣椒、冬瓜、南瓜、豇豆,還有新挖的花生……這些來自江心中壩島上的蔬菜和農產品,堆滿了船頭甲板,船艙裡也擺滿了背簍、菜筐。

在重慶,不光有軌道交通4號線這樣名聲在外的地鐵“背簍專線”,還有一條在長江上鮮為人知、默默運行了60多年的水上“背簍航線”。它不僅解決了島上居民的交通出行問題,也是中壩島蔬菜基地連接城區和各個市場唯一的“水上公交”線路。

兩兄弟子承父業 守候“背簍航線”30多年

9月3日清晨6點,停靠在長江巴南段大溪口碼頭的“正富2號”輪渡准時從對岸啟航,十分鐘左右抵達中壩島江邊上客、裝菜……晨曦中,拉著滿船的村民和他們的背簍、菜筐前往城區銷售。

沉默寡言的弟弟易中林是船長,負責開船掌舵﹔熱情耿直的哥哥易中榮則是輪機長,同時負責上下船為大家搭跳板、指揮搬運菜筐、背簍。

易中榮頗有幾分驕傲地向記者介紹,這條從1959年就開始運行的水上“背簍航線”渡輪——正富2號,是以他們的父親易正富的名字命名的,也是目前重慶中心城區仍在運行的唯一一條水上“背簍航線”。

中壩島屬於巴南區蓮花街道,是長江重慶段第二大江心島,總面積約4.2平方公裡。島上土地平坦肥沃,是重慶中心城區傳統的蔬菜種植基地之一,擁有4500畝專業化蔬菜基地,被稱為“長江蔬菜島”“江上菜籃子”。

據了解,島上戶籍人口約3900人,但目前常年留在島上種植蔬菜的隻有七八千人,且大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大家出行和運輸蔬菜的交通工具,就是由易中榮、易中林兄弟倆一直堅守運營的水上“背簍航線”渡輪“正富2號”。

易中榮介紹,從1959開始,父親易正富就在當時人民公社的安排下,劃著搖櫓的木船運送鄉親們進出島,這一劃就是20多年。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中學畢業的兩兄弟沒有像村裡的同齡人那樣外出打工,而是從日漸蒼老的父親手中接過這條船,並把它改造成為機動船,繼續為鄉親們服務了30多年,一直堅守到現在。“正富2號是我們兄弟倆換的第4條船。”易中榮告訴記者。

現在,這條水上“背簍航線”渡輪每天清晨6點啟航,晚上7點收班,上午半小時一班,下午1小時一班。而搭乘輪渡的80%以上的都是背背肩挑的菜農,這條唯一的“背簍航線”為他們到島外城區和各大農貿市場賣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凌晨3點多起床摘菜

隻為搭乘頭班渡輪盡早到市場

9月3日凌晨3點40分左右,夜空中滿天星斗閃爍,島上大中村3社62歲的彭清明和59歲的老伴萬先琴已經起床收拾。當天,是珞璜鎮趕場的日子,他們要坐“背簍航線”的頭班輪渡去對岸的江津珞璜鎮賣菜。

這段時間,老兩口種的新花生開始成熟收獲,頭天在地裡挖的新花生在院壩裡堆成了“小山”。但是地裡的辣椒、冬瓜、茄子要當天採摘才夠新鮮,價格也會賣得高一點。

凌晨4點,老兩口背起背簍、戴上頭燈來到黢黑一片的地裡,摘辣椒、收冬瓜。這段時間,秋老虎逞威,地裡干得厲害,島上種植的番茄、豇豆、苦瓜、絲瓜等夏季蔬菜大都漸漸收頭,地裡剩下的還有辣椒、冬瓜、茄子等少數幾樣蔬菜,挑挑揀揀採摘了半個小時,恰恰裝了一背簍,加上前一天挖的花生,湊齊一挑菜。

要賣的菜不多,彭清明一個人擔到市場上賣就行。老伴萬先琴決定留在家裡繼續挖花生,家裡的菜地要趁著這段時間清理出來,為即將到來的秋冬蔬菜的播種作准備。正是靠著一季接一季的蔬菜和起早摸黑的勤勞,夫妻倆養大了兩個子女,也讓這個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收拾整理好一切,老兩口合力把兩筐蔬菜和新花生搬到三輪車上,5點20分左右,彭清明開著三輪車趕到江邊碼頭,等候6點鐘的頭一班輪渡。他告訴記者,趕場天人多,許多攤位都被固定的攤販提前佔了,去晚了找不到攤位賣菜,隻能便宜賣給販子,或挑著擔子沿街“打游擊”。

彭清明5點半在江邊碼頭把蔬菜筐從三輪車上卸下來時,碼頭上已經聚集了二三十位住在島上各處的鄉親,他們都准備乘頭班輪渡到城裡賣菜,背簍、菜筐、編織袋……緊挨著擺在江邊,雙眼盯著江面,等候頭班輪渡從對岸朦朧的夜色中駛來。

6點10分左右,一道明亮的燈光劃開江面深藍的色調,“背簍航線”的頭班輪渡准時在中壩島碼頭靠岸。“大家注意安全,一個一個挨著上船,不要擠……”易中榮熟悉的大嗓門在船頭響起,彭清明和鄉親們七手八腳、肩挑背扛把各自的背簍和菜筐搬上船,把船頭的甲板堆得滿滿當當。

“船頭放不下的往船艙裡面挑,裡頭寬得很,隨便擺。”一片忙碌中,易中榮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大家上船。然后收跳板、起錨,頭班輪渡在晨曦中駛向對岸的大溪口碼頭,鄉親們也將從這裡趕往附近的江津珞璜和巴南興隆、蓮華等農貿市場。

據了解,目前中壩島的大中村還有像彭清明、萬先琴夫婦一樣的蔬菜種植戶近600戶,大部分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最年輕的也有四五十歲。

島上居民乘船免票

易中榮江邊救人獲評“中國好人”

“嘞個過河船我們坐了幾十年了,原來是木船,船票5角,后來漲到一塊……現在有了政府關心,坐船進城賣菜都不收錢了。”島上中壩村一社的龐承杰老漢告訴記者。今年已經73歲的龐承杰和老伴范開英當天准備到巴南興隆市場賣菜,凌晨剛摘的絲瓜、冬瓜和茄子在他們的背簍裡堆得高高的,為了保鮮,老兩口還特意在蔬菜上蓋了一件浸濕水的舊衣服。

據了解,為了保証島上的鄉親出行和生產、生活,從2019年開始,這條“背簍航線”被巴南區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門納入“水上公交”航線,區財政每年補貼約60萬元運營費用。現在島上居民乘船免票,個人運往島外零售的蔬菜也免費﹔隻有島外的蔬菜批發商收購的大批量蔬菜運往島外才每筐收2元貨票,島外游客進出島收2元客票。

“不管上島還是出島,過河船陪伴大家幾十年了,給鄉親們帶來了不少便利,這還要感謝易家三父子這麼多年的堅守。”龐承杰老漢頗有幾分感慨地告訴記者,“易正富為鄉親們開了幾十年的船,自己開不動了,讓兩個兒子接班繼續為大家服務,又是30多年。兄弟都是熱心人,平時上下船幫鄉親們搬貨、抬菜筐都二話不說,特別是易中榮還是‘中國好人’呢。”

據了解,2022年8月,一對在江邊游玩的父子不慎落水,被沖到江中,在江邊船上等客的易中榮聽見呼救聲后,毫不猶豫跳入湍急的江水中,救起父子二人。30多年來,他先后救起過6名意外落水者,被評為“重慶好人”和“中國好人”。

對於這些榮譽,易中榮看得很淡,“我和兄弟易中林常年守在江邊,見到有人落水,順便伸手相救,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堅守崗位,維護水上‘背簍航線’的暢通安全才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提檔升級為菜農辦實事

“背簍航線”將舊貌換新顏

據了解,有“長江蔬菜島”之稱的中壩島,是中心城區傳統的蔬菜種植基地之一。近年來,大中村由村集體牽頭建立起“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發展模式,發展起蔬菜專業合作社2個、種植大戶60戶,修建了規范化的蔬菜大棚近1000畝,以及蔬菜粗加工處理中心。

近年來,大中村還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造農房“巴適小院”28戶,打造網紅蘆葦蕩打卡地,發展蔬菜採摘、田地認養、島上觀光體驗等文旅項目,202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6萬元增至2.2萬元,島上居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也陸續開始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到島上發展鄉村游,水上“背簍航線”的渡輪上,城裡的游客也漸漸多了起來。

易中榮說,從父親手中接過這條航線的運行職責,兄弟倆30多年一直守候在江邊,就很少離開巴南和重慶。生病請人帶班,心裡也記挂著輪渡,因為這是一份責任,也是對鄉親們的一個承諾。

現在易中榮和弟弟都已年過半百,家裡幾個子女都不願意接手。目前,兩兄弟還能堅守幾年,但退休以后怎麼辦?易中榮說,兄弟倆和鄉親們都有一個願望,希望政府部門能夠修建一座連接城區和中壩島的大橋,這樣以后大家出行就更加方便,運行了60多年的“背簍航線”也能盡早功成身退。

進城賣菜的鄉親們告訴記者,他們也有一個願望: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想辦法,在合適的市場或地方幫他們規劃設置一個“背簍”蔬菜直銷區,讓他們能夠有固定的地方賣菜,也讓城裡的居民能吃上新鮮便宜的直銷蔬菜。

巴南區蓮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相關部門和人大代表已經了解到鄉親們反映的情況,正在向區政府相關部門匯報,協調各方資源,延續“背簍航線”的溫情,解決菜農們關心的“難題”,把它辦成暖心好事、民生實事。

同時,巴南區交通局港航中心的相關負責人也介紹,為了給進出中壩島的鄉親們提供更加便捷完善的出行條件,本月巴南區將啟動大溪口渡口的提檔升級工程,整治水上“背簍航線”的停靠碼頭,修建候船亭和廁所,讓這條運行了60多年的“背簍航線”舊貌換新顏。(新重慶-重慶晨報記者 王作全 楊新宇 攝影報道)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