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為導向
重慶加快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前不久,我市“小縣大城”試點工作現場會在豐都召開,圍繞產業興城、人口集聚、城市功能品質提升、聯農帶農等作交流,並對下階段試點工作任務進行再部署。這標志著我市推進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近年來,重慶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部署,加快構建完善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體系,以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為導向健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體制機制,優化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城鄉要素雙向高效流動制度機制,加快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力爭到202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2.22︰1。
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
城鎮化率升至71.67%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走出一條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驗作為突破口,堅持試點引路、改革授權、政策集成、項目牽引,一體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市級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等重大改革試驗,形成市、區縣兩級政策合力,不斷提煉總結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引領市域城鄉融合發展。
去年7月,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推進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確定了大城市周邊區縣城、專業功能區縣城、農產品主產區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區縣城4種差異化發展方向。
當年11月,我市又出台《重慶市“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工作方案》,引導產業、人口和要素向有比較優勢的區縣城、小城鎮集聚,促進城鄉功能互補、實現融合發展。
簡單來講,“小縣大城”是把區縣城作為增長極,形成強大動力源,增強區縣城集聚輻射能力,帶動城鄉融合﹔“強鎮帶村”是對具有區位優勢和獨特資源的小城鎮,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找准做強鎮域經濟、帶動鄉村發展的有效路徑。
作為“小縣大城”試點區縣之一,梁平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預制菜產業基地作為“以業興城”和鏈接城鄉互促的重要產業,加快推進。
走進位於梁平高新區的重慶真本味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生產線一派忙碌,經過鹵制、烘烤、包裝,這些預制菜產品將被送往全國500多個門店銷售。
“我們工廠一年需要消耗花椒、辣椒、生姜等輔料100余噸,這些輔料都可以在本地採購。而我們加工的鴨子主要採用‘基地+大戶’的訂單式養殖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証原材料供應充足,另一方面可以帶動農民增收。”重慶真本味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文仁說。
在推進“以業興城”的同時,當地持續推進“以城聚人”“生活留人”等一系列城市更新提升行動。
在雙桂城區,一所佔地約383畝的梁平職教中心新城校區正加快建設﹔桂湖幼兒園、雙桂小學、福德小學等改擴建工程有序推進,預計新增城區學位8600個。此外,從今年秋季起,當地還將逐步取消新市民隨遷子女進城入學限制,無差別享受城區優質教育服務。
通過一系列改革實踐,我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2023年的71.67%,累計近1400萬農民進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2.08萬元,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聚焦城鎮化“提速”,著力推進以縣(區)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統籌優化區縣域城鎮布局,深化“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牽引,力爭到2027年22個重點建設的區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此外,進一步深化“一區兩群”對口協同發展,推動主城都市區賦能山區庫區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業協同、科技協作、市場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成立強村公司
力爭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每年增長10%
數據顯示,去年我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28:1,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渝中區與最低的巫溪縣差距達3.3萬元/年。
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重慶該如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
為助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去年我市著力推進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實現“強村”帶“民富”的共富目標。
強村富民綜合改革概括起來即為“一統七改”。“一統”即健全黨建統領體制機制﹔“七改”即推進村級規劃管理機制改革、農業“標准地”改革、“強村公司”改革、激活農村建設用地改革、“三變”和“三位一體”改革、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改革、渝農數字賦能改革。
得益於強村富民綜合改革的推進,豐都縣武平鎮壩周村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山村變成當地產業強村。
壩周村平均海拔1100米,受地形條件等限制,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單一。這種情況,在武平鎮另外9個村同樣存在。
去年5月,武平鎮10個行政村各出資20萬元,抱團組建鎮級強村公司,與華園牧歌(重慶)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園牧歌”)共同發展500頭肉牛養殖。
“我們出資金,華園牧歌出養殖場和技術,且聘請職業經理人,負責肉牛的養殖和銷售。”壩周村黨支部書記王波說,目前村裡已養120頭肉牛,每養一頭牛,村集體每年保底有1500元收入。同時,10個村的村集體還與華園牧歌按照5:5對利潤進行分紅。
除了肉牛產業外,武平鎮級強村公司還聯合豐都29個鄉鎮(街道)的鎮級強村公司,與華園牧歌聯合入股3000多萬元,成立了重慶豐都雪玉香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展2000畝香蔥共富農場項目。
截至去年底,豐都343家強村公司發展共富農場219個,312個村“飛地”共建香蔥共富農場400畝,帶動村均收入超30萬元。
“通過創辦強村公司,村集體以完全市場主體從事開發經營活動,促進資源連片開發,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市正鼓勵各地根據實際發展需要,組建村級、鄉鎮級、區縣級、跨行政區域的強村公司,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力爭全市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每年增長10%。
此外,為更好地把小農戶引入現代化的大產業,我市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83萬戶。其中家庭農場3.4萬個、農民合作社3.68萬個、農業企業6.8萬家,成立強村公司4300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下一步,將健全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落實“四個優先”要求,特別是要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重點完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構建多元化投入保障制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鄉村振興。
打通“腸梗阻”
城鄉要素實現雙向流動
“本來以為辦理居住証要帶很多材料,沒想到隻需要身份証就一次辦完了。”前不久,家住大學城的劉大爺從重慶高新區虎溪派出所綜合服務窗口的民警手中接過了新辦好的居住証。這得益於高新區警方推出的開具戶籍類証明等7項窗口業務“零材料”辦理舉措。
一張小小居住証,凝聚著重慶推動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的努力。
近年來,我市圍繞“人、地、錢”,把促進城鄉間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作為關鍵,持續深化城鄉人才、土地、產權等要素改革,打通阻礙城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腸梗阻”。
在人力要素方面,我市進一步放寬城鎮落戶限制,健全以居住証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強化農業轉移人口就業、隨遷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保障,每年引導2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及非戶籍常住人口落戶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
在土地要素方面,重慶探索多種形式放活土地經營權,穩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健全市、區縣、鄉鎮、村四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服務體系等,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自願有償退出農村權益的辦法。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額達33.99億元,覆蓋416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0.5萬農戶。
在資金要素方面,我市聯合國開行重慶市分行、農發行重慶市分行、農行重慶市分行、建行重慶市分行等金融機構,針對涉農經營主體推出“富民貸”“渝快助農貸”等專屬產品。目前農行“富民貸”已擴大到30個涉農區縣,貸款余額9.37億元﹔重慶農商行“愉快助農貸”擴大到31個涉農區縣,貸款余額13.41億元。
按照一體化、規范化、數智化要求,我市以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牽頭,構建了“市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台+區縣流轉服務公司+鄉鎮服務站+村級服務點”四級服務體系,成立了全市統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
“這個交易市場相當於‘淘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區縣負責上傳商品基本信息、商品包裝、商品買賣等﹔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則負責商場的搭建,交易規則、交易流程的制定等。
去年3月,巴南區在全市成立了首家區縣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公司。在該公司的幫助下,當年7月,該區二聖鎮集體村大溝社3219.8平方米土地、惠民街道沙井村達橋社14414.83平方米土地,在土交所分別以345萬元、1456萬元的價格,出讓其使用權,讓閑置的資產得以雙向流動。(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實習生 吳金鍇)
相關新聞>>>
今年上半年我市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達31億元
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佔比79%
本報訊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實習生 吳金鍇)9月8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獲悉,我市通過實施強村富民綜合改革,今年上半年村經濟經營性總收入達31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達34萬元,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佔比達79%,實現“強村”帶“民富”的目標。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與強村公司改革、農業“標准地”改革、激活農村建設用地改革、“三變”和“三位一體”改革、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改革、渝農數字賦能改革等息息相關。
以農村“三變”改革為例。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曾是一個落后的小山村,從2019年起通過實施“三變”改革(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當地的閑置農房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發展模式,改造成藝展主題區、螢火棲谷主題區、陶藝禾田主題區等36個產業項目,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
經過近5年的打造,三河村目前已有近40家企業入駐,其中“縉泉燒”“鏡藍染”“伴山漆藝術中心”等30家企業已經開業。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下,三河村集體收入近100萬元,農民戶均增收4000余元。三河村也先后榮獲重慶市首批“美麗宜居鄉村”“重慶市健康村”“重慶市衛生村”“重慶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等稱號,成為沙坪壩區“中梁—歌樂—豐文”鄉村振興示范帶上的樣板村。
“下一步,將繼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健全農業經營體系,鼓勵引入鄉村CEO提升村庄經營水平,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青春紅岩|重慶:以“光+AI”讓硬科技落地開花
- 人民網重慶9月8日電 (記者馮文彥)7日,“青春紅岩”網上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這家成立僅4年的企業如何圍繞“光+AI”的核心技術,將硬科技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走進搖櫓船科技展廳,記者看到了3D涂膠質量在線檢測系統、Micro-LED晶圓外觀檢測系統、曲面高反光表面3D缺陷檢測系統等多款裝備在此陳列。…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