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我就成了您”

核心提示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9月10日,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圍繞“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這一主題,我們在全市中小學中選取3對典型人物,聽他們講述“曾為師生、今為同事”的動人故事,弘揚“教育家精神”,彰顯我市教育工作者的新時代風採——
9月9日,八中沙坪壩校區,嚴晗(左)和劉軍樺(右)探討教學問題,回憶往事。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生物競賽總教練嚴晗與英語老師劉軍樺:
關注成績更要關心生活
9月9日,重慶市第八中學高一年級新生報到。35歲的生物老師嚴晗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與曾經的英語老師劉軍樺分在同一年級任教。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同一個年級教學!”嚴晗興奮地給劉軍樺發了一條信息:“劉老師,我謹記您的教誨,‘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劉軍樺:“我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喜歡變化和挑戰”
一頭利落的短發,一件印花襯衣,在嚴晗眼中,劉老師和當年變化不大,臉上總是洋溢著熱情開朗的笑容。
“因為我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做老師也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我喜歡這樣的變化和不間斷的挑戰。”自1993年從四川師范大學畢業后,被學生們稱為“寶藏”老師的劉軍樺已從事英語教學工作31年。她的課堂上,永遠有新鮮的東西。她會精心設計若干活動,讓學生們目不暇接又興趣盎然。
有一次,劉軍樺在課堂上拋出一個話題——到底去不去國外留學?為此,她提前聯系上10位正在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留學或工作的人,請他們介紹自己的留學的故事,客觀表達觀點,展示留學生活的酸甜苦辣。
那節英語課拓寬了孩子們的眼界。劉軍樺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在成長道路上與這些孩子同行,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很有成就感。”
嚴晗:“重視對知識的挖掘和拓展”
“嚴晗非常有創造力。”在昔日的恩師眼裡,嚴晗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
2006年,嚴晗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又回到母校教書。目前,他是學校生物競賽總教練。“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教授學生更多知識,並讓他們學會融會貫通。”嚴晗說,他格外重視對知識的挖掘和拓展。
他以生物學科中的“神經信號的傳導”內容為例介紹,高中生物會介紹電信號在纖維和突觸的傳遞,要求學生掌握靜息電位的概念。而嚴晗在講授相關內容的時候,會加入物理的電場知識,讓學生明白鉀離子外流后,電位平衡是如何產生的。
“這是學科交叉的一種形式,可以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嚴晗說,因為自己不向學生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課堂往往高效又有吸引力。
對話:好老師不能隻盯著學生的成績
“劉老師看到我,一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2012年,回到母校工作的嚴晗,與劉軍樺在學校偶遇,那個情景令他至今難忘,“這就是‘長大后,我就成了您’的真實寫照。”嚴晗回憶說,讀書時,同學們都喜歡劉軍樺,認為她有親和力。
嚴晗回憶起一次英語早讀上的故事。那天,嚴晗起晚了,沒來得及吃早飯,早讀時精神不太好。早讀結束后,劉軍樺走到他身邊問道:“你沒吃早飯吧?”然后轉身去食堂給嚴晗買了一碗面。
“我都不記得了,不過我以前倒是給學生買過不少面。”劉軍樺笑著說,“老師就是要有善於發現的眼光,捕捉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小細節,然后給予更多關懷。”嚴晗連連點頭道:“孩子們學習壓力不小,作為老師,是得細心一些。”嚴晗說,受劉老師的影響,在日常教學中,他也很注意對學生的觀察。
在今年5月全國生物學聯賽前,他發現一名學生狀態不太好,課堂上也沒有以前積極。於是,他私下和這名學生聊了聊,原來他因擔心自己出不了成績,心理壓力過大。嚴晗在安慰他、給他分析學習情況的同時,又請教了學校專業的心理老師,並及時與家長溝通。最終,這名學生在聯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劉老師說過,好老師可不是隻盯著學生的成績呢。”嚴晗笑著說,馬上就中秋了,他打算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月餅,讓他們開開心心過中秋。
9月8日,十一中教師辦公室內,王文濤(右)和陳晨(左)正在交流、探討教學問題。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新手”老師王文濤與班主任陳晨:
好老師要給學生做榜樣
打掃教室衛生,對齊桌椅,擺好課桌上的座位牌,在黑板上寫下“歡迎新同學”幾個漂亮的大字,再把每個學生的名字在心頭又默念一遍……
9月8日,重慶十一中。高一(16)班班主任王文濤早上7點半到校,已忙碌了一上午。
得知自己的高中班主任老師陳晨也在學校加班備課,休息片刻后,他敲開了陳老師的辦公室……
她第一次當班主任,他就是班裡的學生
25歲的王文濤,初、高中都就讀於重慶十一中。2021年從西南大學畢業后,他回到母校,成為一名語文老師。
剛走上工作崗位,他便擔任高一新生班班主任。這學期,他又迎來了新一屆高一新生。作為兩個班的語文老師和16班的班主任,除了馬不停蹄地備課,他還要發通知、建班級群、籌備班會課。
這學期,35歲的陳晨是兩個高三畢業班的政治老師。“這學期啟用了新教材,教學內容增多,我得抓緊時間備新課。”坐在辦公桌前,陳晨正目不轉睛盯著電腦屏幕,不時拿起筆,在教材和教師用書上勾畫。書上,不同顏色的字密密麻麻。
2012年,從西南大學畢業的陳晨來到重慶十一中教書。在擔任兩年的科任老師后,她第一次當上班主任,王文濤就是班裡的學生之一。
時隔幾年,曾經的學生變為如今的同事,讓她感到格外欣慰。在學校裡,他們時常坐下來交流。
他提出困惑:
“如何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
“陳老師,這一屆我又當班主任了!”走進陳晨的辦公室,還沒等坐下來,王文濤就打開了話匣子。
“很好啊,當班主任很鍛煉人。你看,過去三年,你成長得好快。”陳晨笑了笑,輕言細語地說。
“陳老師,我真的好佩服您!當年帶我們班,您也是第一次當班主任,但一走上講台,就有一種資深班主任的氣場。我就不得行,第一次上班會課,我緊張得很,說話聲音都在顫抖。還好有您的鼓勵。”王文濤拉了一把椅子坐下說。
他清晰地記得,當年的“開學第一課”,他毫無頭緒,陳老師特地找來一個課件,供他參考借鑒,讓他成功渡過第一道難關。
“陳老師,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困惑,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目標意識,激發他們學習的內生動力?”遇到難題的王文濤找陳晨取經。
陳晨回答說:“你還記不記得,以前你們有一次班會課,我讓大家走上講台,分享自己理想的大學?”
陳晨接著說,“你想上哪所大學,就會去找資料、做PPT,了解這所大學的種種。在這過程中,這個目標會被具象化,大家就有了朝著目標努力的動力。”
“陳老師,您這招‘潤物無聲’可謂用心良苦!”王文濤恍然大悟,頓時有了主意。
她分享感悟:
“心中不變的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在王文濤看來,自己讀書的時候,並不算是個“乖學生”。有點調皮,還喜歡故意氣老師﹔有點貪玩,學習上總是“二不挂五”。
“記得高一、高二時,我還經常被您叫到辦公室單獨談話。”談及往事,他有些難為情。
“其實每個學生都不一樣,盡管有些不足,但身上總有自己的閃光點。”陳晨說,對待淘氣的學生,她會批評教育,但更多時候要給予包容、引導和鼓勵,讓他們逐漸改變、成長。
“我當了老師后,才真正明白,要當好一名老師有多不容易!”王文濤連聲感慨,把陳晨頓時逗笑了。
不過,過去三年,王文濤也在不斷學習、總結、進步。“現在的學生都是‘05后’,我要努力跟上時代步伐,用更廣闊的視野教育引導他們,讓他們對未來發展有更多元化的理解。”王文濤說。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好老師要給學生做榜樣。”陳晨也分享了多年來的感悟,“時代在變,教學在變,但心中不變的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未來可期,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9月8日,巫溪縣尖山鎮尖山小學,羅陽兵與秦雪雪給記者講述師生之間的故事。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鄉鎮學校老師秦雪雪與班主任羅陽兵:
要帶山裡娃走出去看世界
20年前,巫溪縣尖山鎮尖山小學四年級學生秦雪雪迎來了自己的新班主任——羅陽兵﹔13年后,大學畢業的秦雪雪回到母校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和昔日恩師成為同事。7年來,秦雪雪牢記老師教誨,傳承師風。
善於“放權”的羅老師
“至今我都清楚地記得小學四年級開學第一天的情景。”提起與恩師羅陽兵的緣分,29歲的秦雪雪對記者說。“那天一進教室,一看班主任竟然是他!”秦雪雪說的那個“他”,正是她的好朋友羅晶的爸爸羅陽兵。
“我和羅晶同年,同住在尖山鎮上,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同班,還是好姐妹。”“羅叔叔”一下成了“羅老師”,讓秦雪雪心中有些犯怵,“今后,他會不會對我特別嚴厲喲?”
此時的羅陽兵已是一名資深教師。1991年,他從師范學校畢業,到巫溪縣皂角鄉任教。2000年,他轉到尖山小學任教至今。
“當時,班上有60多位同學,但是羅老師特別有方法,把我們這群學生娃管得服服帖帖。”秦雪雪回憶,羅老師善於“放權”,鼓勵班干部發揮能動性,比如,他讓班長負責管全班紀律,讓學習委員監督大家的作業,支持班長立下班規,如果有學生違反了班規就去操場跑步,哪怕是下雪天也要執行。
回母校任教的“秦女子”
“秦女子(在巫溪當地,人們習慣把女孩子親切地稱為‘女子’或‘女娃子’),你回來了就好。”2017年9月,從重慶師范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畢業的秦雪雪回到母校任教。看到秦雪雪回到家鄉,羅陽兵十分自豪。
初為人師,秦雪雪的考驗接踵而至。那時,秦雪雪班裡有個調皮的學生小袁,他每天不做作業,有時甚至書包和課本都不帶。於是,秦雪雪找到這名學生的爺爺,跟老人家商量,一起做好對孩子的教育。
沒想到,第二天,這位爺爺就到校長那裡告狀,說秦雪雪管得太多了,還來家裡對家長提要求。得知自己一片好心不被理解,秦雪雪委屈得直哭。
“搞教育不能單靠滿腔熱血,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羅陽兵告訴秦雪雪,想要教好學生,老師和家長必須達成一致意見,才能事半功倍。
“你可以先找到學生的家長,問問他們期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老師在學校怎麼管理孩子?再提出自己的建議。”羅陽兵向秦雪雪支招。
聽了羅陽兵建議,秦雪雪茅塞頓開,學會了“放下身段”,積極與家長溝通,不斷學習。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時候,她總會想到羅陽兵,向他討教經驗,羅陽兵也傾囊相授。慢慢地,秦雪雪摸索出了帶班和教學的“門道”。
2021年,工作后的第四年,秦雪雪便被舉薦為教導主任。
一張合影一個承諾
10多年過去了,秦雪雪對羅陽兵以前經常說的一句話記憶猶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那時候我聽著有點懵,現在逐漸明白了。”秦雪雪說,羅老師對每個學生的性格都十分了解,可以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但無論用什麼教學方法,都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隻要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就不失為好的教學方法。
今年,羅陽兵接手了一年級的數學。還有6年退休的他,准備帶好最后一屆學生,站好最后一班崗。秦雪雪則帶了一個六年級的畢業班。
教師節來臨前,秦雪雪拉著恩師羅陽兵一起拍了一張合影,這也是兩人認識20年來拍的第一張合影。照片的背景,是校園裡的一面牆,上面寫著“言傳身教,教書育人”。
“山裡的娃要走出去看世界,接力棒交給你了喲。”羅陽兵意味深長地對秦雪雪說。
“羅老師,你放心,我就是當年的您。”秦雪雪堅定地說。(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筑 記者 李珩 李志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