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開館
150米牆上密布5000處恐龍化石
雲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獨特的外觀。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9月28日,雲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開館,市民可在被譽為“恐龍化石長城”的化石牆上近距離觀看上億年前的侏羅紀恐龍化石。
雲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位於普安鄉,於2014年首次發現恐龍化石,2016年正式啟動發掘工作。科研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形成的恐龍化石牆,長150米、高6到10米、埋藏深度至少20米,是世界范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原址化石牆,被古生物界譽為“恐龍化石長城”。
9月27日,雲陽地質公園恐龍化石遺址館開館。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化石牆上有近5000處恐龍化石,涵蓋頭骨、牙齒、椎體、肢骨、腰帶等多個骨骼部位,已經確定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基干新鳥臀類五大類恐龍化石。
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已經在雲陽發現並命名了普安雲陽龍、磨刀溪三峽龍、普賢峨眉龍、元始巴山龍、朐忍渝州龍5種新屬新種恐龍。雲陽恐龍動物群則橫跨整個中侏羅世,是重慶侏羅紀時期恐龍化石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市目前發現恐龍化石分布最密集的產地之一,兼具時代跨度大、分布范圍廣且密集、恐龍種類豐富多樣等特點,填補了早—中侏羅世恐龍演化的空白,銜接了恐龍演化過程中缺失的鏈環。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恐龍化石密集埋藏在普安鄉?權威恐龍學家推測,1.8億至1.6億年前,雲陽地區為古巴蜀湖邊沿,成群且不同種類的恐龍生活於湖邊,后因一次或多次突發泥石流、大洪水、持續暴雨等災害事件導致大量恐龍死亡。在河流匯入湖泊三角洲地帶時,河水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恐龍骨骼隨之沉積下來並形成化石。(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劉翰書)
延伸閱讀>>>
隨手撿起的“石頭”,居然是恐龍化石
“我以為撿到的是一塊豬骨或者其他獸骨,沒想到居然是恐龍化石。”9月27日,雲陽縣清水土家族鄉人周政,向記者講述他2014年在老君村荒山發現恐龍化石的故事。
當年,18歲的周政隨施工隊來到普安鄉老君村修建民房。夏秋之交的一天,上午下了雨,施工隊並未作業,他就幫村民到后山放牛。
“放牛過程中,一條小狗一直跟在后面,我隨手撿起一塊‘石頭’作勢要打它。”周政說,這塊“石頭”看上去像豬大骨或者其他獸骨,但又比平常所見的骨頭更密實、分量更重,附近還散落著很多大小不一的“石頭”,“我當時就有點懷疑,這是不是什麼動物的化石。”
周政帶著自己撿到的“石頭”詢問了附近幾個村民,對方都不以為意,說是尋常所見的山中野獸遺骨。周政聯想到了電影裡的恐龍世界,“我就聯系了縣博物館,想把撿到的東西送去鑒定。”經過差不多一個月,鑒定機構傳來消息,這塊“石頭”是恐龍化石。
至此,一座世所罕見的恐龍化石遺址,慢慢露出其神秘面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