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秋田齒輪:接班女婿的底氣

2024年10月09日07:32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秋田齒輪汽齒分廠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秋田齒輪汽齒分廠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秋田齒輪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齒輪產品。(受訪者供圖)

秋田齒輪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齒輪產品。(受訪者供圖)

付中秋:1951年出生,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靠著1萬元和一台舊式滾齒機起家,帶領秋田齒輪從隻能加工一個零件的小廠,成功進入眾多世界一流公司的配套體系。

付中秋:1951年出生,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靠著1萬元和一台舊式滾齒機起家,帶領秋田齒輪從隻能加工一個零件的小廠,成功進入眾多世界一流公司的配套體系。

劉一:1981年出生,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帶領秋田齒輪獲得2021年度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秋田齒輪成為首家斬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重慶民營企業。

劉一:1981年出生,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帶領秋田齒輪獲得2021年度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秋田齒輪成為首家斬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重慶民營企業。

三十年前,付中秋拿著1萬元積蓄,走上創業之路,生產摩托車齒輪,讓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秋田齒輪)成為重慶家喻戶曉的民營企業﹔十三年前,劉一接過岳父付中秋親手遞過的“劇本”,開始書寫新歷史﹔如今,全球每生產5輛摩托車,就有1輛裝有“秋田”牌齒輪。

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企業接班人,尚且需要花費幾十年。是什麼給了付中秋底氣,願意將家業交給毫無血緣關系的“外人”?

1

岳父的“考題”

2005年,54歲的付中秋把秋田齒輪做成了國內最大的摩托車齒輪企業。然而,企業似乎已經觸到了行業天花板,要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必須開辟新賽道,實行多元化發展。

彼時,隆鑫、力帆、宗申等一眾重慶摩托車企業,都在房地產及相關行業中做得風生水起。秋田齒輪也在機緣巧合之下觸碰到房地產上游的一個行業——建材。

2005年底,付中秋出資收購了一家即將倒閉的建材公司。

誰來幫自己打理這筆新生意?付中秋一個人坐在辦公室想了許久,腦海中走馬燈似的閃過很多人。

思來想去,付中秋覺得自己的女婿劉一是個不錯的人選。

彼時,年僅24歲的劉一已是雲南白藥電子商務公司重慶片區主管。憑著一股干勁,他在較短時間內,成功把雲南白藥牙膏推上了重慶各大商超的貨櫃,讓岳父刮目相看。

接到岳父拋出的“橄欖枝”,劉一有些猶豫——事業上的順風順水,讓他完全沒有必要去接這個“爛攤子”。但21世紀初那些年,創新創業風起雲涌,劉一也覺得應該跳出舒適區,到市場的風浪中去搏一搏。

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瀕臨倒閉的建材公司“起死回生”,談何容易。劉一決定另辟蹊徑,到下沉市場去尋找“生的機會”。

當時,整個公司的團隊不足20人,劉一親自出馬,帶著產品去各地建材市場拜訪。隔行如隔山,一天跑下來,不要說賣出產品,連願意聽他介紹的商家都寥寥無幾。開弓沒有回頭箭,劉一隻能硬著頭皮上,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被嗆也是家常便飯。

一次,劉一帶著下屬去萬州拜訪一家頗有名氣的連鎖建材店的老板。剛到辦公室,對方瞟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我們店裡賣的都是牌子貨,你們是啥子?”

“同樣質量的東西,我們可以給出更低的價格。”劉一很清楚,對方姿態越高,就越要想辦法突破對方的心理防線,甚至可以以價格為突破口。

其實,以“打不死的小強”精神軟磨硬泡客戶,這一招,劉一是跟岳父學的。

1993年6月,付中秋拿出家中僅有的1萬元積蓄,租用重慶醫用設備廠的磨具小組,帶領幾名工人,用數台舊設備生產摩托車齒輪,從此走上創業之路。

最初,秋田齒輪以代工為主,做一些價格低廉、別人不願意接的小單子。為找訂單,付中秋當起銷售員,每天帶著樣品挨家挨戶推銷。

動不動就會吃“閉門羹”,付中秋卻毫不氣餒,一次次上門推銷。終於,一家公司的老板被付中秋的誠意和毅力打動,同意檢測他帶來的產品。隨后,產品成功賣了出去,付中秋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以付中秋為榜樣,劉一在接手新業務半年時間裡,幾乎沒有休息日,上班時間在拜訪客戶,周末在工廠與團隊打磨產品。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建材公司扭虧為盈﹔三年時間,建材公司在重慶各區縣開出十幾家直營店和加盟店。

2

破釜沉舟的改革

二十來歲的年紀,不少人還懵懵懂懂,劉一卻把一個瀕臨破產的建材公司救活了,這讓付中秋深感欣慰。此前幾年,付中秋就一直在暗中考察,看這個女婿有無接手家族企業的能力。經此一役,他信心大增,決定把劉一帶在身邊,再鍛煉鍛煉。

2011年,在付中秋的安排下,劉一正式進入秋田齒輪,擔任總經理助理,負責公司採購。令付中秋沒想到的是,上任不到一個月,劉一就掀起不小的動靜。

當時,秋田齒輪已擁有數百家上游配套廠家,但劉一發現,“花錢採購,竟然買不回來東西?”

一次,為秋田齒輪供應坯件的一家廠商遲遲交不出貨,劉一帶著員工上門催貨,眼前的一幕卻讓他大吃一驚:企業生產線上全然不見有人趕工。

一旦配套企業不能按時交貨,就會導致秋田齒輪生產滯后,不僅企業成本增加,無法按期交貨給甲方,企業信譽度也會受到影響。劉一意識到,對協作配套單位的整合升級,已刻不容緩。

對合作伙伴的調整,是個系統性“大工程”,沒有岳父的支持,劉一是斷然推不動的。如何才能征得付中秋的同意?要怎麼說服靠秋田齒輪“吃單”的配套廠老板?劉一採取了“迂回戰術”。

一次家宴上,他看似無意地說“公司採購周期太長”,付中秋明白女婿話中有話,卻並沒有接話。

付中秋是個念舊情的人,不少配套廠家的老板都曾和他一起打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不願得罪人。

一周后,劉一准備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交給付中秋。報告顯示,秋田齒輪有著大大小小數百家配套企業,因延期交貨造成的利潤損失,已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付中秋自然知道女婿的用意。他沉默良久,對劉一說:“去干吧。”

協作體系整合升級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不少配套廠老板坐不住了,堵在劉一的辦公室質問他:“憑什麼說砍就砍?”

“秋田和大家是‘唇亡齒寒’的關系,現在客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秋田齒輪要控制成本和質量,就必須推動大家協同發展。”那段時間,劉一的辦公室每天都擠滿了人,他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解釋。

2012年,在劉一的主導下,針對上游配套企業的整合升級開始,目的隻有一個——培養優質且穩定的核心供應商。

對技術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的配套企業,秋田逐漸減少或取消訂單,不管這個企業和秋田齒輪合作了多少年、和董事長有著怎樣的私人感情﹔對管理精細、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以及願意緊跟秋田齒輪發展步伐的中小企業,秋田齒輪在訂單上逐步傾斜,並在技術、管理以及資金上提供支持。

兩年時間,秋田齒輪的生產效率提高了30%以上,原來規模小的配套廠反而在整合后活得越來越好。

當年,一家摩托車企業要緊急制造一批新車用於重大活動,急需齒輪,找了多家廠商都沒有合適的。找到秋田齒輪時,該企業說:“給你一個月時間,把這個齒輪做出來。”“我們隻用了20天就生產好全部齒輪。”劉一說,如果沒有之前的破釜沉舟,秋田齒輪或許永遠也達不到這樣的生產效率。

3

為“老馬車”找准新方向

好景不長,劉一剛化解了企業內部的問題,外面的市場卻變天了。

2015年前后,國內汽摩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傳統汽車零部件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另一方面,新能源造車勢力開始崛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6月,中國汽車產銷量同比雙雙下降——這是2008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

市場已經發生變化,而秋田齒輪還在大規模生產摩托車、微車(面包車)零部件,並通過低成本、低價格產品獲取訂單。那時,秋田齒輪部分產品在業內被稱為“老白干”,言下之意就是門檻低、利潤低。

這股汽車行業上下游產業前所未有的“寒意”,讓付中秋和劉一意識到,“吃老本”已經沒用了,秋田齒輪這駕“老馬車”已經到了轉型的路口。

其實,此前幾年,劉一就向岳父提出,公司應該盡快開發轎車變速器齒輪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到2015年,行業形勢越來越緊迫,劉一也一再催促,付中秋終於作出決定,讓劉一來牽頭,調整產品結構。

2016年,一個新型轎車變速器齒輪項目擺在了公司面前,但承接的代價,就是必須投入全新的生產線,並搭建獨立的車間。

在當時公司業務並不景氣、現金流並不充裕的情況下,由於劉一的力挺,付中秋下定決心單獨租賃土地建設廠房,並投入一整條生產線的設備,成立了新的車間,專門開發和生產該轎車變速器齒輪,開啟了秋田齒輪的第一輪轉型升級。

不過,轉型升級哪有那麼容易。由於產品本身不夠成熟,外加對市場需求預期太高,導致大量產品賣不出去,一年后,這個車間不得不關閉。

自打進入家族企業就一直順風順水的劉一,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挫折。但他深知,對秋田齒輪這樣的傳統配套企業而言,轉型是遲早的事。

基於這樣的判斷,劉一力排眾議,堅持保留了轎車齒輪產品的研發團隊,甚至要求團隊不僅要把當時還算主流的轎車手動變速器齒輪研究透,還要把關注點放到當時還受到合資品牌壟斷的轎車自動變速器齒輪,以及剛剛開始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齒輪產品上。

新的產品領域,產品附加值更高,但對齒輪精度和工藝的要求也更高,劉一就花錢把團隊送到沿海城市,去學習最前沿的技術。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2016年起,國內汽車行業特別是自主品牌轎車迎來高速發展,自主品牌轎車的自動變速器也逐步研發成功並投入市場。但相應的齒輪等零部件配套產業,卻沒有跟得上。秋田齒輪搶得先機,加上此前幾十年的品牌積累,產品開始打開市場。

2018年—2019年,秋田齒輪成功進入了國內兩大知名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齒輪生產商名單。此后更是一發不可收,如今已成為比亞迪、小鵬、長城、長安、上汽等眾多品牌新能源汽車的供應商。

9月初的一天,記者在秋田齒輪的生產車間看到,自動化設備快速運轉,1個工人便可操作12台數控機床,各道工序有序銜接,高效協作。“目前訂單已飽和,大家都在搶時間增加產量。”劉一說,預計今年營收將提高30%。

我想對你說>>>

付中秋對劉一說:

秋田齒輪所在的傳統制造業,本身就是生命力最為頑強的行業之一,最能成就老牌企業。像日本、德國等國家,幾百年、幾代人堅守的制造業企業比比皆是,而女婿接班的更不在少數。企業最終是社會的,我們只是社會財富的代管者,企業的傳承應該考慮如何找到最合適、最有能力的人來經營。當年,我把企業的名字取為“秋田”,意即秋天的田野,象征收獲和成熟。希望年輕一代能把這片“田野”做得更大更好。

劉一對付中秋說:

認真做好每件事每個細節,接班只是結果。回過頭看過去十多年,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我經歷打工、創業最后獲得你的認可進入秋田齒輪,成功過,也走過一些彎路。

我和你就像兩顆齒輪,一顆齒輪轉動時,另一顆齒輪也被帶動運轉,這樣的結構很緊湊、很高效。堅守傳統制造業很辛苦,唯有專心、專注、專業地把齒輪這個本行做好。外界對女婿接班的不解或是爭議,我相信時間會給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邱小雅)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何賽格攝/視覺重慶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