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探索數智結合 提升濕地保護水平

10月10日,“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系列主題發布會梁平專場舉行。活動中獲悉,梁平區不斷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合作,引進先進的濕地保護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微氣象、微水文、微土壤等要素監測系統,持續提升濕地保護水平。
“梁平國際濕地建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一些思路和模式。”梁平區委書記錢建超介紹,近年來,梁平區堅持“全域治水·濕地潤城”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鄉村小微濕地修復和城市濕地品質提升。
在鄉村,推廣雲龍三清村尾水濕地建設模式,在復平、禮讓等26個鎮街的100余個集中居民點污水處理廠(站)建設尾水小微濕地,對生活污水進行再淨化,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力爭創建小微濕地示范鄉鎮10個、示范村社100個、示范院點1000個,做靚巴渝和美鄉村生態。在城區,在都梁大道、竹海大道等主干道引種彩葉樹種美化道路,擴充綠化面積1200多萬平米﹔實施“引水入城”工程,利用溝渠管道將左柏、鹽井口等水庫水源引入城區,流入窩子溪、赤牛溪等城市濕地公園,優化城區生態環境。
“‘濕地+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將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錢建超介紹,梁平區著力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民宿康養等綠色低碳產業,最大限度發揮濕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安勝鎮龍印村利用坑塘、稻田等濕地資源,發展民宿旅游打造生態旅游示范景區,讓市民游客不僅可以看到美麗的小微濕地景觀,還能品嘗到慈姑、荸薺等新鮮的濕地產品。
同時,梁平區深度探索數智結合,提升濕地保護新水平,該區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合作,引進先進的濕地保護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微氣象、微水文、微土壤等要素監測系統,整合濕地資源數據,提檔升級建成區級智慧林長平台。
通過運用AI人工智能技術,增加雷達監測設備和鳥類聲紋識別功能,迭代升級現有雙桂湖鳥類AI智能監測系統,提升雙桂湖鳥類自動巡航抓拍和智能識別、數量統計、種群變化趨勢分析能力,實現對林鳥的智能識別和統計監測。在此基礎上,整合環湖監控系統,新建雙桂湖電子圍欄系統,建成雙桂湖濕地智慧雲平台,打造重慶首個智慧濕地公園。
錢建超表示,梁平區充分發揮中國首個小微濕地創先聯盟秘書處設在梁平的優勢,積極參與並承辦組織國際、國內交流活動。接續實施國際濕地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堅持並強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定期督查、定期視察濕地保護工作機制。
強化多方聯動,加強與周邊地區協同合作,共同推進跨區域濕地保護工作﹔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志願服務、公益捐贈等濕地保護行動,共建共享,凝聚濕地保護新合力。(黃亞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