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從一杯“壩壩茶”看重慶基層治理新路子

2024年10月10日07:29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我幾乎每天來這裡喝茶,安逸得很。”三益壩壩茶館裡,羅伯伯喝著茶,正和周圍老友擺“龍門陣”,“我從兩路口坐地鐵過來,3塊錢的茶可以喝一天,很實惠。”

三益壩壩茶館,位於南岸區南湖社區花園七村。9月29日,當“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重慶主題採訪團來到這裡時,記者們立刻被眼前愜意舒適的“壩壩茶”吸引。

“整個花園七村,共有18個壩壩茶館,每年接待居民和游客達到20萬人次,創收200多萬元。”南湖社區黨委書記余建說。

一個建成30多年的老舊小區,為何會吸引如此多的人來喝茶?

在茶館新生中實現“共享”

花園七村“壩壩茶”的故事,還要從2013年講起。

“南湖社區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屬於典型的‘老舊散’社區,基礎設施破損、路面坑窪不平、下水管道裸露、公共休閑娛樂設施缺失等問題十分突出,居民沒什麼歸屬感可言。”余建回憶說。

2013年,趁著重慶對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整治的契機,南湖社區也想整治煥新,而“壩壩茶”成為破題的關鍵。

原來,南湖社區喝“壩壩茶”的習慣由來已久,但近年來,由於小區環境臟亂差,茶客紛紛離散,眾多茶館日漸沒落。將茶館嵌入樓間院壩,既能助壩壩茶館重獲新生,也能給老舊小區注入新的活力。

在小區開茶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佔用公共空間,還容易擾民,更有利益紛爭,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拿三益壩壩茶館來說,以前這裡是個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經過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多次協商,社區引進第三方運營團隊,平整道路、增種綠植、新建文化長廊等公共設施,隨后順利建成了壩壩茶館。

為了防止擾民,社區規定茶館經營時間為“早八點至晚八點”。更為重要的是,經營茶館的住戶需按每月5元/平方米向社區支付場地費,用於小區路燈照明、綠化設施、清掃保潔等維護。

“從2018年開始營業至今,三益壩壩茶館每天接待茶客80人次左右、營收300多元。”余建介紹,截至目前,花園七村的壩壩茶館已向社區繳納場地費10萬余元,解決了社區21名婦女的就業問題,實現優美環境共享、社區紅利共贏的良性循環。

在氤氳茶香裡實現“共治”

一杯清茶、一把竹椅、一張方桌,花園七村的“壩壩茶”不僅成為居民休閑會友的好去處,也成為南湖社區共商議事的大平台。

“我們這個社區沒有停車場,近年來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花園七村有一條近500米長、最寬不到4米的通道上,常年停滿了轎車、小貨車、三輪車,最窄的地方居民路過都要側著身子走,消防車、救護車根本無法進出。”余建回憶。

2021年1月,南湖社區下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通過召集壩壩茶議事會,余建帶領社區居民僅僅花了7天的時間,沒有爭吵、沒有投訴,就把這條“糟心路”變為了“生命通道”。

“基層治理從來不是單打獨斗,不少急難愁盼都是在樹蔭下的壩壩茶攤上,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的。”余建說,通過壩壩茶議事會民主議事,南湖社區持續引導居民對“大事、小事、私事”分流辨別責任主體,群眾議事積極性有效提高。

除了壩壩茶館,在社區群眾共同商議和積極支持下,南湖社區還利用社區閑置地塊建成26個小而美的公共空間,打造約400平方米的“微益坊”,培育孵化“巧手工坊”等47個社會組織,已累計提供家政、教育、關愛老人兒童等各類公益服務500多次,組織起16個黨支部、6000余名志願者。

在市井煙火裡實現“共生”

眼下,花園七村的“壩壩茶”已成為南湖社區一張響亮的名片,但這並不是南湖社區向“新”而生的全貌。

社區治理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有自身造血能力,特別是對於老舊小區而言,更需找到“老樹新枝更著花”的路子,與居民實現“共生”。

事實上,南湖社區是南岸區乃至重慶近代城市發展痕跡保留最完好的社區之一,是消費需求旺盛、煙火氣息濃烈、人情味道厚重的城市聚居區。

抓住這些特點,自2013年實施綜合整治以來,南湖社區對三十七巷進行提檔升級,打造“重慶原著生活場”文創特色街區,建設市民享閑暇、追回憶、品生活的市井文化慢生活體驗區,盤活利用面積達上百萬平方米,初步形成具有巴渝民居風格的街巷文化。

比如,南湖社區先后引進楠火鍋、千冧花藝、春喜咖啡、驚鴻茶藝、隨喜非遺等100余家各類高品質業態入駐,每年營業額超過3000萬元,一批“90后”“00后”創業者在此生根發芽,為老社區注入了新活力,基層治理帶來的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當前,重慶正持續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裡”,是重點也是難點。花園七村這杯“壩壩茶”背后的故事,正是重慶踐行高效能治理的生動縮影。

像南湖社區這樣的案例在重慶還有很多——

比如,在江北區寸灘街道,依托一體化治理智治平台有效辦理就業幫扶等事件172件,解決物業服務等問題302個,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標﹔在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因地制宜設置了辦事大廳、數字社區展廳、鄰裡互助空間、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等,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在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美麗陽光家園社區,紅岩小屋將志願者集中起來,第一時間為居民排憂解難。

從“社會”到“社區”,超大城市的現代化治理正蘊藏於一個個細節裡,並由這樣的細節直抵人心,在“微治理”中彰顯“大城市”的幸福密碼。(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