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陳麻花:“外姓人”成了傳承人

2024年10月10日07:3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的麻花博物館。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的麻花博物館。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磁器口古鎮的麻花博物館,展示了各種口味的麻花。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磁器口古鎮的麻花博物館,展示了各種口味的麻花。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市級非遺陳麻花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陳昌銀。(受訪者供圖)

市級非遺陳麻花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陳昌銀。(受訪者供圖)

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兵(右)和總經理楊學武。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兵(右)和總經理楊學武。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

人物名片>>>

陳昌銀

重慶市級非遺陳麻花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磁器口陳麻花創始人。1998年開始在磁器口附近挑擔售賣麻花,2000年至2007年以個體戶身份在磁器口經營麻花生意,2012年至今任磁器口商會副會長、沙坪壩區人大代表。

陳建兵

陳昌銀獨子,2006年繼承父親衣缽,現任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岸區人大代表。他開啟了公司的電商時代,帶領公司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楊學武

1981年出生於甘肅蘭州,現任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陳麻花建立了西南地區第一個以麻花為主題的博物館,並於每年8月8日舉辦“重慶麻花節”,發布麻花行業白皮書。

“大家好,我名叫楊學武,是‘磁器口陳麻花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

今年8月的一天,在沙坪壩磁器口舉行的重慶第六屆麻花節開幕式上,一名操著外地口音的男子說出這樣一番話,台下立即“炸開了鍋”。

“陳麻花老板不是姓陳嗎?為何傳承給了姓楊的外人,企業發生了啥事?”

陳昌銀的祖父陳景洪,是“陳麻花”品牌的創始人。陳昌銀繼承祖業,從合川來到磁器口,走街串巷賣麻花,隨著磁器口旅游大火,陳麻花開始聲名大噪。

陳麻花為啥有個外姓傳承人?故事還得從2006年底的一場飯局說起。

1

“空降”外人 親戚們“不干了”

“要不你到陳麻花來幫我吧!”

2006年底的一天,陳昌銀的獨子陳建兵在接手家族企業后,專門擺了飯局,招待他的大學同學楊學武。剛坐下,陳建兵開門見山地向楊學武發出加盟自家企業的邀請。

陳麻花傳到陳建兵手中,已是第五代(第四代傳承人是陳建兵的舅舅蔣應福)。自小聞著麻花的香氣長大,對這份家族事業,陳建兵有著深厚的情感,也有著光大家族產業的使命感。

正式接班的前幾年,陳建兵就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新興品牌的沖擊、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傳統經營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如果不作出改變,陳麻花很可能被時代淘汰。

“剃頭匠不能給自己剃頭”,自己有啥問題,最好讓別人來幫忙。於是,陳建兵滋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從外部引入人才,為企業注入新活力。

為啥想到楊學武?兩人是重慶理工大學的同窗,感情深厚、知根知底。更重要的是,楊學武大學畢業后去了一家外企工作,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和開闊的視野。隨著交往的深入,陳建兵越來越覺得這位老同學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並且在運用現代營銷手段推動品牌升級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

當天的飯局上,陳建兵向楊學武吐露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席間,楊學武默默聽著,一直未表態。陳建兵有點急了,一遍又一遍地“擺事實講道理”。直到大家舉杯喝散場酒時,楊學武才突然悶下一大杯酒,大聲說道:“要得,一起干。”

“他其實是在觀察我,看我有多大的誠意。”陳建兵事后認為。

成立一家新公司,仿照外企進行市場化運營,讓老同學來出任總經理。當陳建兵把這個想法告訴父親時,立馬遭到激烈反對。

“家族企業從來都是通過血脈來傳承,外人介入恐生變數。何況現在店裡都是自家親戚,他們難免有想法。”陳昌銀說。

果不其然,當陳建兵把這一想法試探性地放到“親戚圈”時,立即掀起一陣軒然大波。不少親戚認為,自己在家族企業辛辛苦苦干了幾十年,突然空降一個外人來管他們,他們不服﹔更有人擔心,這會堵塞了他們的上升通道,陳建兵的兩個表哥和一個表叔,甚至直接遞交了辭呈。

面對家族成員的強烈反對,陳建兵沒有退縮。他心裡很清楚,陳麻花要在磁器口越來越多的麻花商家中保持競爭力,必須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來推進品牌升級。要做到這一點,從外部引入智力資源是最佳選項。至於能否贏得家族成員的信任和支持,最終隻能靠業績說話。通過陳建兵的反復游說,陳昌銀最終同意讓兒子試一試。

2

作坊“升級” 變身現代企業

在一片質疑聲中,楊學武正式入職。他入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陳麻花的市場主體登記,從個體工商戶變更為企業,正式成立了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使之成為重慶第一家麻花休閑食品類企業。

“對消費者而言,企業往往比個體戶更有市場信譽度,這便於我們強化品牌認知﹔同時企業也更容易獲得資本等生產要素,有利於做大做強,通過規模夯實市場地位。”楊學武說。

市場主體的變更,相當於換了一副“馬甲”,但要提升競爭力,關鍵在於進一步打開銷路,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而當時的陳麻花,產品銷售范圍主要還是在磁器口。

“陳麻花,絕不能只是磁器口的陳麻花。”在楊學武的建議下,陳建兵向陳昌銀提出,要主動出擊開拓市場,讓陳麻花走出磁器口,進入全市乃至全國更多的商超。

這一次的建議,又遭到了陳昌銀的否決。他不是不願意把家族生意做大,但這位傳統手藝人認為,隻要做好了品質,就會“酒香不怕巷子深”,市場自然會擴大。如果主動去拓展市場,就要達到相應的生產規模,而規模一大,倉儲、物流環節多了,時間長了就難以保証麻花的口感和新鮮度,“搞得過於激進,到時品質差了,我們幾十年的積累就會一下全部被打倒。”

“現代商戰,其實是產品品質提升和市場拓展兩者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的一個過程。”陳建兵拉上楊學武,對父親展開“攻心術”,“你市場大了,賺的錢多了,才有錢投入研發,才能迎合日新月異的市場,如此良性循環,才能讓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在兒子的軟磨硬泡下,陳昌銀再次妥協。陳建兵和楊學武馬上行動起來,首先將原本分散在三地的作坊進行整合,合並為一個生產基地,然后拿出統一的制作標准和相應的工藝流程。他們還把標准和流程印成圖表,懸挂在車間裡,讓工人“照圖施工”,確保規模化生產的質量穩定。

接下來,陳建兵和楊學武進行了分工。前者負責組建研發部,推出椒鹽、五香、海苔等多種口味的產品,同時委托第三方設計並生產保鮮包裝袋。擅長營銷的楊學武,則負責拜訪各大超市和零售渠道,拓展市場。憑借此前多年積累的資源,加上陳麻花既有知名度,不少商家都願意拿出櫃台來展銷。就這樣,陳麻花的產品從磁器口街邊,走到了重慶不少超市的貨架上。

產品在商超銷售,結賬時會自動錄入系統,每天賣了多少,一目了然。拿到這些數據,楊學武會第一時間反饋給陳建兵,便於其把握生產節奏。之后,他們又對生產基地進行了工業互聯網改造,建立了數據庫,前方下多少訂單,后方就生產多少。這種“以銷定產”模式,提升了產銷流轉效率,讓陳麻花的囤貨率降低了30%。

同學二人精誠合作,讓一家傳統食品生產作坊,搖身一變成為管理規范的現代化企業,產品不僅覆蓋全國多個省市,還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

3

老板重獎 他成了“傳承人”

兒子請來的“外姓人”,幫助自己把家族生意越做越大,陳昌銀自然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為留住這樣的“外姓人”,並以此為示范,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加盟,陳昌銀決定重獎楊學武。怎麼獎勵?思來想去,他突然想到一招——將陳建兵和楊學武一同定為“陳麻花第五代傳承人”。

憑借業績,“外姓人”楊學武成了家族企業傳承人,這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既然已是“自家生意”,就必須傾盡全力,把陳麻花越做越大。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麻花這類休閑食品的需求,早已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欲,而是更看重食品本身的文化內涵。打造一個專屬消費場景,讓消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時,產生更多聯想,也是休閑食品行業的一貫“打法”。

楊學武把這個想法告訴陳建兵后,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磁器口打造一個集展示、體驗、銷售於一體的麻花博物館,既可以提升陳麻花的品牌影響力,也帶動周邊同行商家,共同提升重慶麻花這一食品類別的整體競爭力。

不過,對於麻花博物館的定位,兩人產生了分歧——陳建兵傾向於將其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商業綜合體,而楊學武則堅持要保留麻花的傳統元素,讓游客感受到最純粹的文化體驗。

“不能為了商業利益而犧牲麻花的文化價值。”“隻有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才能讓博物館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一番爭論之后,兩人找到了平衡點——既在博物館中保留傳統的展示和體驗區,又引入現代化的互動設施和商業模式,讓游客在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便捷和舒適。

去年五一節,麻花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一層是展示區,通過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老物件,以及生動的解說,向游客展示麻花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寒具”到現代“麻花”的演變歷程。另一層是體驗區,游客可以在這裡親手制作麻花,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

極富重慶地方飲食文化特色的麻花博物館,很快就成為外地游客競相打卡的旅游地,讓陳麻花的市場影響力大增。

陳建兵和楊學武趁熱打鐵,接連在校園、社區舉行DIY研學體驗活動、非遺傳承賽事,並研發了“龍隱鎮尋龍記”、劇本殺等沉浸式非遺體驗活動。讓麻花從一款休閑食品,逐漸演變成重慶代表性美食。

“家族企業很容易陷入‘一言堂’的困境,這對商業決策來說,堪稱大忌。理想的解決之道,在於引入更多的外部力量,就像上市公司要設立獨立董事一樣。不過,對小公司來說,這很難做到,因為職業經理人常常還是會看老板臉色行事。”陳建兵說,通過授予傳承人等方式,讓職業經理人變成“自己人”,是企業管理中的一種全新的嘗試,希望這種嘗試,能為陳麻花乃至更多家族企業提供一種新路徑,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想對你說>>>

陳昌銀對陳建兵、楊學武說: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人追求速度,卻忽略了品質。麻花雖小,卻蘊含著大學問。它不僅是食材的巧妙結合,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致敬。無論行業如何變遷,堅守品質、尊重傳統,始終是我們的底線。同時,也要勇於創新,結合現代人的口味,開發出更多新穎的產品,讓陳麻花不僅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更能引領潮流,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陳建兵、楊學武對陳昌銀說: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食品行業,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對品質的堅守和對消費者的真誠,是我們永恆不變的承諾。我們將深入研究市場需求,結合現代科技,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健康需求的麻花產品。同時,我們也將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承,讓陳麻花不僅僅是一個食品品牌,更是一個承載著中國美食文化精髓的符號。(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盈)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