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明通鎮:發展道地藥材 開出“致富良方”

村民正在種植藥材。林璨攝
暮秋時節,走進明通鎮龍泉村,一片繁忙景象。眼下,正是中藥材重樓栽種的好時節,當地村民們紛紛來到金字山上栽種重樓,培育新希望。而中藥材的種植也成為拓寬當地群眾穩定增收的又一致富新渠道。
林下中藥材產業不僅讓當地群眾以流轉的方式盤活了大量的閑置林地,同時還能在地裡務工增收。隻見,當地的村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忙著整地、挖壟,有條不紊地開展中藥材秧苗的栽種。在現場看到,勞作的村民、來回穿梭的農業機械與整齊的地壟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美麗生動的產業振興畫卷。
中藥材基地負責人王明是城口本地一位普通的鄉村創業者,多次在各地調研后,最終選擇在金字山種植重樓,依托金字山森林資源優勢,實現較好的生長。“也正是因為金字山的地理環境好,交通便利,讓我選擇在這裡發展中藥材產業,沒有任何的后顧之憂,本次在金字山規劃種植200畝,預計明年上半年全部種植到位。”王明說。
據了解,重樓是多年生植物,生長在海拔偏高的山谷、溪澗處,闊葉林下陰濕地段,喜涼爽、陰濕,不喜陽光直射,適宜生長在肥沃的土壤或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環境中,本次選取出苗3年的種子苗進行移栽,從種植到採收要3-4年。據王明介紹,種苗下地前,需進行疏林、整地、培土、起壟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歷時一個多月。第一批種苗共計20萬株,正在陸續栽植。基地建設前期和種植期需要的人工比較多,平均每天用工至少40人,人均工資150元每天,帶動了周邊群眾直接增收致富。該藥材基地從移栽到採收,預計畝均投入4萬元,其中包括前期整地、種植及后期管護等所有成本,4年共計800萬元,畝均產出純利潤可達10萬元,共計2000萬元。
曾興友是金字山上第一批報名響應林下種植中藥材的帶頭人之一,這段時間他每天都忙碌在林間疏林、整地。共計流轉林地150畝,計劃種植黃連、天麻和獨活,預計投入資金75萬元。“在林下栽種中藥材不與糧爭田、不與樹爭地,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曾興友信心滿滿。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為培育特色產業,今年來,明通鎮盤活利用林下空間,積極探索發展林下經濟,圍繞藥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形成以林下種植、休閑觀光、康養保健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產業圈”,以林業經濟發展“一子落”帶動生態、旅游多維產業融合發展“全盤活”。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縣委縣政府主導產業布局,在龍泉村規劃建設1000畝林下中藥材基地,包括重樓、黃連、天麻、大黃、獨活等多個品種。示范帶動周邊林農50余戶參與發展中藥材,努力實現“一地兩用、帶動就業、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
明通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發展道地中藥材”上持續用力,採取“黨建統領、政府搭台、基地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陳友蘭、陳代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通報“酉陽糧食公司銷售大米問題”調查情況
- 人民網重慶10月14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14日,重慶市市場監管局通報“酉陽縣糧食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大米問題”調查核實情況。全文如下: 重慶市委、市政府對群眾實名反映關於“酉陽縣糧食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大米問題”一事高度重視,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成專項調查組,抽調45人分6個工作組,採取現場檢查、提取資料、查驗票據、對比台賬、詢問相關人員、抽檢庫房成品等方式,深入開展調查處置。…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