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高山番茄”憑啥引來近億元投資
——武隆區政協“1號提案”助小番茄成長為富民大產業

今年9月,在西部農交會鄉村振興招商引資重大項目簽約活動中,投資9200萬元的“高山番茄有機農場項目”成為武隆區簽約的3個項目之一。該協議由重慶愛臻多農產品有限公司與武隆區簽署,擬在海拔超過1200米的雙河鎮蕎子村峽谷打造“武隆高山番茄有機農場”。
“一顆小番茄”何以能引來近億元投資,進而撬動巨大的市場?武隆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稱,武隆境內立體氣候明顯,出產的優質高山蔬菜聞名遐邇。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武隆人民便在槽谷地帶種植番茄,歷經多年技術積澱,如今更是品質卓越。
然而,武隆高山番茄種植業之所以能夠實現從散戶種植到抱團“出圈”的跨越,還與一支重要力量的推動密切相關——武隆區政協從入戶走訪、深入調研到提交“1號提案”,兩年來一直在持續助推,要讓小番茄成長為富民大產業。
面對面拉家常,政協委員們打消種植戶疑慮
10月中旬,記者走進位於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的高山番茄谷種植核心區,隻見大棚遍布槽谷,沉甸甸的番茄挂滿枝頭,村民幸福的笑容隨處可見。
然而前些年引入公司規模化種植番茄時,當地種植戶還一度心存疑慮。木根村村民黃遵慶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擔心的問題很多,比如公司進來后大棚會不會返租給村民?種子、肥料是由公司統一負責還是村民自己買?技術人員能不能保証隨喊隨到?如果因技術指導不到位而導致經濟損失,又由誰來負責?”
針對村民的憂慮,武隆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武隆區基層委員會主委張春玉主動上門排憂解難。
她帶領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和政協委員冒著大雪來到黃遵慶家裡,面對面給當地村民、種植大戶算了一筆賬——之前村民種白菜、土豆等農作物,每畝地除去成本后隻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自行種植番茄的話,除去成本每畝地最高隻有7000元收入。而如果引進公司實行大棚種植,番茄畝產可增加到5000—10000斤,加上土地出租、給公司務工等帶來的收入,村民每年至少能增收10000元,而且有引進來的公司托底,大家完全不用擔心種植技術和產品銷售等問題。
眾多村民的疑慮逐漸打消了。
這之后,區政協又多次組織委員到村裡走訪種植戶,協調鎮政府、企業、農戶召開座談會。雙河鎮黨委書記印克文說:“區政協和委員可是起了大作用。他們有時還不跟我們‘打招呼’,悄悄來到村民家裡搞調研,所以村民有時更願意跟他們說實話。”
“1號提案”呼吁:聯動協作助推村民、企業結成“共同體”
在入戶走訪和調研的基礎上,武隆區政協摸清了打造高山番茄谷的優勢與短板。在去年的武隆區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關於加快推進高山番茄谷建設的建議》被列為“1號提案”,區長參加現場辦理會專題督辦。
“高山番茄谷項目的建設,有利於武隆打造全國農旅融合開發樣板、重慶市鄉村振興示范標杆。”會上,劉洋明委員代表農業界別介紹情況稱,高山番茄谷已與40多家農文旅康養投資意向企業對接洽談,前期硬件建設基本完成,但還存在工作專班力量待增強、規劃項目可行性待提高、利益聯結機制需完善等問題。
“1號提案”建議,從政策利好、發展優勢、收入保障等方面加強宣傳引導,強化聯動協作,加大統籌力度,通過流轉聘用、返租倒包、訂單種植等方式,讓農企結成“共同體”,讓村民實現“雙收入”、吃上“定心丸”﹔加大市場主體招引力度,推動項目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以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為基礎,挂牌成立專門的番茄產業研究院或中心,助推產品研發創新、專業人才聚集和招商引資。
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很快轉化成一系列具體舉措——
武隆區明確要建立健全產值目標、農文旅融合增值、農民和村集體增收等經濟指標體系,統籌“高山有機”等品牌包裝,大力推動番茄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以高山番茄為重點的特色高山果蔬全產業鏈﹔有序推進武隆高山番茄谷項目建設,建立起與群眾、集體經濟、投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
遠景規劃:小番茄鎖定“10億元”大目標
如今,雙河鎮番茄種植面積已達1000余畝,未來三年計劃擴大種植規模至2萬畝。
據悉,雙河鎮以高山番茄為核心的高山蔬菜產業年產值已達2.15億元,全鎮共實現農業產業年總產值3.35億元。
“公司提供技術,所有番茄包回購,一般來講番茄畝產可達1.2萬斤。今年行情好,每斤番茄的批發價超過了2元。除去成本,農戶每畝番茄收入至少有1萬元。”雙河鎮黨委副書記黃向華說,雙河鎮的番茄不僅進入了本地的重百超市和盒馬鮮生,還遠銷四川、貴州等地。
今年8月,武隆區發布高山番茄產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描繪了產業遠景規劃——力爭實現高山番茄谷核心區種植面積5000畝、輻射面積5萬畝,年產值8億—10億元的目標。
武隆區政協主席盧鵬飛表示,區政協將繼續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圍繞產業鏈融合提升、農文旅融合提升、品牌升級、數實融合提升等4項行動計劃建言獻策,大力助推武隆農業產業化、品牌化高效發展和旅游國際化進程。(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羅靜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