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吊腳樓模型將亮相全國古建筑展

利用手中的斧頭、鋸子、鑿子、推刨、墨斗等工具,緊鑼密鼓備料、加工、排扇、上梁、蓋瓦……連日來,石柱縣金竹鄉建設村村民鄒國滿,在爭分奪秒制作土家族吊腳樓模型,將於10月下旬,代表重慶市參加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全國決賽期間的古建筑展示交流活動。
不用一釘一鉚的土家族吊腳樓,是用穿斗方法建成的干欄式建筑。土家族吊腳樓建造技藝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被專家學者稱為古建筑的“活化石”。在2011年5月,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年51歲的鄒國滿從事土家族吊腳樓建造工作已30多年,工藝精湛,技術嫻熟,曾獲得石柱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頒發的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三等獎。
在今年9月中旬,石柱縣住房城鄉建委通知鄒國滿將參加全國古建筑展示交流活動以來,他起早貪黑,全身心投入到土家族吊腳樓模型的制作中,已歷時整整一個月。
“制作的吊腳樓模型為三合院結構,分三樓一底,長有1.8米,寬有1.5米,高有1.2米,全部採用優質的豐杉樹木料,蓋的是中仿小青瓦,共有100余道工序,總重量有150公斤,在參展前用廂式貨車運到合肥。”談到即將完工的土家族吊腳樓模型,鄒國滿如數家珍。
在現場,土家族吊腳樓模型飛檐翹角,穿枓勾心,層樓均有走廊,木窗上雕刻有工字格、十字格、亞字格、四方格、圓形等象征吉祥如意的精美圖案。整個模型構思巧妙、布局合理,古朴雅秀,展現出非凡的匠心和超凡的技藝,透射出古朴壯美的氣息。
“傳承千百年的民居文化,至今仍然折射出它重要的歷史、科學和文化旅游價值。”石柱縣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說,在文旅融合深度發展的今天,希望有更多的群眾關注並參與到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中來,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據了解,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全國決賽期間,住建部將組織開展古建筑工、鄉村建設工匠、建筑機器人、燃氣操作員等4個項目的技術技能展示交流活動。其中,古建筑工的技術技能展示,以“技藝傳承 匠心筑夢”為主題,以“技藝傳承”為核心,展示“木、石、瓦、畫”等相關古建技能。同時,將代表性、典型性的實物實例與數字化技術相融合,展示古建筑保護修繕、古建文化、匠心匠藝等內容。(隆太良、黎姍姍/隆維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