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本科高校專業調整,凸顯人才培養新動向
把應用學科專業建在產業鏈上
“我們學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停招了”“我們學校廣播電視專業調整了,現在叫網絡與新媒體”……
今秋開學以來,在渝高校一批“上新”專業迎來首批新生,同時,不少學生發現,學校部分專業做了調整。專業調整將帶來怎樣的影響?連日來,記者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採訪。
近兩年新增專業點95個
“2023年以來,學校深化專業交叉融合,將108個專業優化調整為88個。”重慶大學副校長盧義玉介紹,該校停招、撤銷和整合了20個專業,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等“老牌”專業,增設專業則包括碳儲科學與工程等。
西南大學近5年來停招了電子商務等10個專業,撤銷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13個專業,增設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13個專業。
從去年至今,重慶交通大學調整了11個專業,其中,停招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撤銷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等3個專業﹔7個專業預計被改造和代換。
市教委高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全市26所普通本科高校共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等專業點95個,撤銷淘汰專業點40個,改造升級傳統工科、文科、醫科、農科專業點300余個。
深化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高校專業調整不是‘一時興起’。”市教委高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去年12月,《重慶市普通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出台,以“一校一案”“一校一表”制定26所本科高校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渝本科高校專業調整呈現三大特點。”該負責人介紹,一是加大急需緊缺專業設置力度,引導高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我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做好專業增設。新增的95個專業點中,工科專業點48個,佔比50.5%。二是促進傳統專業迭代升級,推動校企共建專業點200余個。三是突出交叉性,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
“專業調整是一個動態性、持續性的過程。”該負責人表示,要確保專業的“推陳出新”既符合當前社會需求,又契合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
多方面因素作為參考
“專業調整是學校綜合考慮發展定位、國家戰略、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盧義玉解釋,以採礦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曾是該校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幾個特色專業之一,也是國家第二類優勢特色專業。2021年,這一專業升級為智能採礦工程,“因為現在採礦都是人工智能化的,四五名工人一年就可以產出3000萬噸礦石。”
“隨著社會的發展,解決復雜的科技問題及社會發展問題越來越依托多學科、跨學科合作。”西南大學教務處處長付志鋒說,在專業調整過程中,聚焦重大問題、重點領域,突破傳統學科界限,創新發展學科交叉型專業成為趨勢。
專業評估也是專業動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我們設置學生意願等五個維度對專業進行動態評價,如果得分出現連續2年紅色預警、3年黃色預警,就意味著這個專業需要調整。”重慶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鄭丹說。
重慶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胡遠志介紹,該校結合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支撐度等5要素,形成專業綜合實力名單,由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決定學校每一年度調整優化專業名單。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教委與發改、經信等部門構建協同聯動機制,綜合研判行業人才需求等信息,形成年度緊缺急需、控制增設專業名單,為專業調整提供參考。此外,我市已實現專業“申報—評估—監測—整改”鏈條式管理,目前已完成對1044個“老專業”質量監測、91個“新專業”評估。
建產教融合特色優勢專業群
專業調整后,學生和學校該如何應對?
“專業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盧義玉建議,新生選擇專業時,除了考慮熱度,更要關注自身興趣和長遠目標﹔而對已調整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持續更新知識結構,選擇那些能夠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課程。
付志鋒表示,專業調整后,須有專業評估單位和人員,研究和創建科學的專業評估制度和專業監測系統。新增專業后,要有持續建設計劃﹔撤銷專業后,要有合理的教師轉型計劃。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通過實施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改革等四大行動,到2025年,優化調整全市20%學科專業布點,有組織布局集成電路等急需緊缺專業,有的放矢培養急需緊缺人才。
同時,我市將建設一批契合重慶產業實際的產教融合特色優勢專業群,促進專業建設由“單兵作戰”向“集群發展”轉變,大力推動人才培養“進區縣、進園區、進企業”,引導教師和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切實把應用學科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數讀>>>
近兩年——
全市26所普通本科高校
共新增專業點95個
撤銷淘汰專業點40個
改造升級專業點300余個
到2025年——
優化調整全市20%學科專業布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