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住房大變遷 生活大改變

從土坯房到磚混房,再到商品房與高品質生態住房,豐都的住房條件在75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更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
豐都城區。豐都縣住建委供圖
從土坯房到磚混房:住房的初步改善
76歲的譚蘭是土生土長的豐都人。談起早年的住房,她感慨萬千:“那時候,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裡到處漏水。冬天的時候,冷風從牆縫裡鑽進來,凍得人直哆嗦。”
朱家營古居民樓。豐都縣住建委供圖
在50年代,豐都的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牆壁由泥土和石塊堆砌而成,屋頂則是茅草或瓦片覆蓋。這種簡陋的住房在風雨中顯得尤為脆弱。之后,居民們在居住空間狹小、基礎設施匱乏的情況下,盡力通過自建和改建改善居住環境。
進入改革開放初期,豐都開始普及磚混結構的小屋。這些房屋雖然比土坯房堅固耐用,但生活條件依舊簡陋,居住空間有限,公共設施不完善。張貴雲回憶起住在筒子樓的時光:“大家共用一個衛生間,做飯時樓道裡煙霧彌漫,夏天炎熱,冬天寒冷,條件還是很艱苦。”
從筒子樓到商品房:住房商品化的轉型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豐都的居民逐漸搬離筒子樓,迎來了住房商品化的新時代。一個個現代化小區在縣城拔地而起,房屋類型豐富多樣,滿足了居民不同的需求。寬敞明亮的客廳、溫馨舒適的臥室、干淨整潔的廚房和衛生間,這些設施成為現代家庭的標配。
村民自建的磚混房。豐都縣住建委供圖
王平是一位剛退休的居民,他感嘆道:“誰能想到,我們這些住在筒子樓裡的普通人,現在也能住上三四居的商品房。以前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房子已經是奢侈品了,現在的小區,不僅綠化好,還有休閑廣場和健身器材,生活環境大大改善了。”
從保障性住房到第四代住房:宜居城市的未來藍圖
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支持下,豐都的低收入家庭也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劉女士表示:“以前我們一家五口擠在一間小屋裡,生活很艱苦。現在住上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小區環境非常好,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保障性住房。豐都縣住建委供圖
同時,豐都正在建設首個第四代高品質住房項目,旨在讓人類居住環境與自然完美契合。這類住房將改變傳統鋼筋水泥的城市景觀,將城市打造成一片森林,讓居民在綠色和諧的環境中居住。
如今的豐都,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街道寬闊整潔,處處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這座城市的變化不僅是住房條件的提升,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躍升。(鄧軍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