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師教育學會發布《教育家型教師培育論叢》

10月23日,《教育家型教師培育論叢》(以下簡稱“論叢”)在第六屆教師發展智庫論壇上重磅推出。這是重慶市教師教育學會辦會10年來的重要成果,目前推出了10部著作。
著作中既有整體宏觀層面的教育家型教師培育、治校辦學、區域基礎教育、成功教育等理論探討,又有具體微觀層面的教師研修、歷史教學、數學教學等經驗提煉。
專家點評論叢。王鑫攝
與會專家評價,這10項成果具有很強的原創性、理論性、學術性、實用性,抽象出了理論模型,總結了基本規律,對廣大從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的教師、教育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學習參考價值。
其中,重慶市教師教育學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黃超明主編的《培育教育家型教師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探索》,為教師發展設計了路徑圖和低中高五段四步式教師發展培育模型,豐富拓展了教師成長理論,構建了理論模型,對教師成長及教育家型教師培育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價值和實踐借鑒意義。
黃明超介紹其主編的《培育教育家型教師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探索》。王鑫攝
豐都縣教育督導評估中心主任田靜撰著的《新動能治校辦學思想的探索與實踐》,聚焦“新動能治校辦學思想”,探究了動能學說在學校治理領域的應用,通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課程評價、科研管理等具體實踐,構建起“新動能教育”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提出了時空、能量與校園生態的新動能模型。
江津中學校黨委書記張躍國撰著的《強力治校辦學思想的探索與實踐》,借用強力概念,提出強相互作用力治理學校的辦學思想,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邏輯,實踐了強力治校在學校師生中的“化學反應”,推動課堂教學、課程改革、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永川中學校黨委書記王興強撰著的《創力治校辦學思想的探索與實踐》,運用創力概念和思想,對其從教42年、從事學校管理34年的豐富經驗進行總結,對“尚美教育”為特色的北山中學文化建設、“體用文化”為特色的永川中學文化建設、“聚·立文化”為特色的永川文昌中學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進行提煉,將創力治校實踐升華為創力治校的理論體系與場域模型,形成創力治校的體系化、系統化、科學化理念。
銅梁二中黨委書記羅昌明主編的《新成功教育辦學思想的探索與實踐》,基於銅梁二中的發展新定位,提出新的成功教育理念,樹立以成功心態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讓每位學生都激活成功潛質﹔優化以師生健康成長為核心的學校治理體系,建立師生發展性評價體系,搭建師生多樣化成長平台。
璧山區教師進修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朱君濤主編的《“三度信史”中學歷史教學主張的研究與實踐》,反思當前歷史教學現實,提出“目標達成度好、情境適切度強、學生參與度高”的歷史教學理念,構建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歷史課堂,以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成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重慶市普通高中歷史學科課程創新基地負責人張志勇所著的《中學“實証歷史”教學主張的研究與實踐》,遵循“論從史出,史由証來”教學原則,解讀了歷史學與歷史教學的本源,從重慶、中國、世界三個維度闡述中學歷史的教學現實,探索形成了“實証歷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路徑。
豐都縣仁沙鎮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秦光杰主編的《數字化賦能初中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創設了數字化賦能數學教學建構網絡時空域境,建構了初中數學教學能量場教學模型,讓幾何教學變得立體化和空間化,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意識與觀念,敏銳地捕捉和理解數據信息,訓練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推理能力。
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原副院長李代文主編的《“4+1”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機制建設探索》,以北京市海澱區、天津市南開區、上海市徐匯區、重慶市沙坪壩區以及成都市武侯區五個教育大區、強區為研究對象,提煉了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引領性的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機制,為全國基礎教育均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借鑒參考。(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