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一環三線”連通兩江四岸,今年以來接待游客量突破百萬人次

重慶輪渡“王者歸來”

2024年10月28日08:11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九龍坡區九龍渡口,九龍渡口-洪崖洞“半島小渡”啟航(攝於九月二十六日)。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九龍坡區九龍渡口,九龍渡口-洪崖洞“半島小渡”啟航(攝於九月二十六日)。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重慶輪渡形成“一環三線”格局:

洪崖洞/朝天門—江北嘴—彈子石

洪崖洞—大竹林—磁器口

洪崖洞—九龍渡口

洪崖洞—廣陽島

前不久,半島小渡開通,渝中半島到九龍半島實現水上直達。由此,重慶輪渡形成“一環三線”格局,洪崖洞/朝天門—江北嘴—彈子石、洪崖洞—大竹林—磁器口、洪崖洞—九龍渡口、洪崖洞—廣陽島四條航線,連通兩江四岸。截至10月26日,今年重慶輪渡“一環三線”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00萬人次。

因過江大橋的興建和陸路交通網絡的完善,一度沉寂甚至停運的重慶輪渡,如今因旅游業的發展,重新興起,“王者歸來”。

抗戰時期的水上生命線

在輪渡上工作了40多年的重慶市客輪有限公司(簡稱重慶客輪)調度員陳德明介紹,以前重慶輪渡不叫輪渡,重慶人更喜歡叫它“過河船”。對很多老重慶人來說,坐“過河船”可以上班、上學、回家、走親戚、做生意。

抗戰時期,作為大后方的重慶人口突增。為滿足市民出行需要,1937年,組建了“重慶輪渡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客輪前身)”。1938年1月1日,重慶市區開行第一條輪渡航線:儲奇門—海棠溪,票價為前艙銅幣1000文,后艙600文。

“當時公司一窮二白,連船都是租借的。”重慶客輪發展部經理孔凡希介紹,首條航線開通時,除了向民生公司租借了兩艘木質輪渡,還向海棠溪義渡事務所借了兩艘躉船。

1938年3月,在首條航線開行兩個多月后,重慶輪渡公司才從漢口購得四艘蒸汽船,除了用於首條航線,還用於之后開通的朝天門—江北嘴、朝天門—彈子石、望龍門—龍門浩三條航線。

重慶輪渡誕生在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一開始就肩負起運送市民到南岸逃避轟炸、充當水上生命線的重任。1939年5月至1941年7月間,日軍大轟炸導致儲奇門、嘉陵江和海棠溪等碼頭的8艘躉船、3艘輪渡被炸毀。1942年,隨著遷往南岸躲避空襲的過江客流劇增,重慶輪渡與民生公司合作,增加運客量,以便及時疏散居民。

鼎盛時期每天客流量超10萬人次

“輪渡鼎盛時,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世紀初。”陳德明回憶,當時,碼頭是重慶最具煙火氣的地方,輪渡運營時間從早上5︰30一直到晚上10點。

凌晨4點多,江北嘴碼頭就開始排起長龍:有挑著擔子到朝天門賣菜的菜販,有到朝天門去批發商品的生意人,有坐在背簍裡哇哇大哭的孩童……整個碼頭燈光通明。

陳德明介紹,當時一條船隻能坐200多人,為增加載客量,有時還要綁一個駁船。“以前重慶霧多,輪渡經常因霧大而封航,有時一上午甚至一天開不了船。”

重慶客輪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公司有輪渡57艘、航線37條、碼頭57個,其中過江航線多達19條,平均每天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較好地滿足了市民的過江需求。沿江下至豐都、奉節、萬州等地,都有重慶客輪船舶營運。重慶至涪陵還有快速專線,最遠航線開往湖南岳陽。在長壽至馬桑溪、嘉陵江朝天門到磁器口的長江河段上,共有碼頭40余座,其中渝中區就有30多座。

“當時,公司已實現水陸空全方位發展,不僅有江上輪渡、岸上纜車、空中索道,還有修理廠、客票印刷廠、輪渡客運站、水泥船廠、旅館等。”重慶客輪服務部經理謝育鋒表示,當時公司有職工3000多人,能到重慶客輪上班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

然而,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一座座大橋“拔江”而起,以及中心城區通往渝東北的渝長、渝萬等高速公路投運,曾經的輪渡逐漸蕭條直至消失。到2010年左右,隻剩下一條朝天門—野苗溪航線。

“坐船看重慶”帶火輪渡游

近年來,隨著重慶成為旅游熱門城市,輪渡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9年,“朝天門—彈子石—江北嘴”輪渡航線恢復運營。正如文章開頭所言,如今重慶輪渡已形成“一環三線”格局。

懷舊、感受山城8D城市魅力,今天的重慶輪渡在滿足通勤之外,更多承載了旅游消費的新需求。

10月26日上午10時,溫暖的陽光洒在江面上,洪崖洞—九龍渡口航線的輪渡緩緩起航。“重慶城區景點太多了,根本來不及看完。我們選擇這條航線,沿途可以瀏覽重慶核心區多個熱門景點,可以真正領略山城8D魔幻城市的魅力。”來自江蘇的一名游客說。

“重生后的輪渡已經實現轉型升級,從單純過江通勤功能升級為休閑觀光游,旺季已經達到鼎盛時的客流量。”重慶客輪黨辦主任李自榮介紹,從接待的游客來看,其中八成是觀光游的市外游客,兩成本土游客主要以懷舊游為主題。

按照規劃,重慶將開行更多的輪渡航線,同時打造碼頭游客集散中心,將單一客運集散功能向數字化智能化經營轉變,打造成集音樂、市集、文創、聚會、旅游、休閑於一體的江上移動文化空間。(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永芹)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