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爭相給商家減負 真的減負了嗎
■今年“雙十一”前夕,拼多多、淘寶、京東等平台相繼啟動“百億減免”計劃,爭相加碼為商家減負
■電商平台幾套組合拳下來,或多或少緩解了商家的資金壓力。不過,針對商家負擔最重的“流量推廣費”,優惠力度依然較弱,讓商家覺得有些“雞肋”
■專家認為,當下電商平台從“惠民”走向“惠商”,從“消費普惠”轉向“供給普惠”,屬於一種行業進化。電商隻有從供給端向商家釋放優惠政策,提升供應鏈和企業經營效率,讓商家將節省的成本轉化為更低的產品價格,從而讓利給消費者,同時也留住商家,才能達到三方共贏
今年“雙十一”,在線上開店的商家似乎感受到了一絲暖意。
過去一向宣稱讓利消費者、全網低價的電商平台,開始關心起商家的處境。“雙十一”前夕,拼多多、淘寶、京東等平台相繼啟動“百億減免”計劃,為商家減負。
近年來,處於生態鏈中間的商家,抱怨聲越來越大,買流量價格翻倍,退貨率居高不下,負重前行的商家常常“賠本賺吆喝”。
多家互聯網巨頭相繼宣布要為商家“減負”,“減負”效果到底如何?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各平台相繼取消服務費、保証金等費用
阿裡方面,直接取消了天貓年費,改為收取訂單成交額0.6%的基礎軟件服務費。“以前天貓的年費是3萬—6萬元,這部分費用取消后商家隻需要交保証金即可,保証金最終也可以通過一些方式進行抵除。”在天貓經營食品店的老板陳華說。
同時,被不少商家稱為“噩夢”的一刀切“僅退款”,淘寶也進行了優化,推出了“退貨寶”服務。在商家訂購了該項服務后,若消費者需要退換貨且操作成功,退貨寶將為其提供首重運費的保障,而不是由商家自行承擔,以降低商家的退換貨成本。
京東則推出“春曉計劃”,從流量扶持、AI技術提效、超輕資產運營三大維度加大對第三方賣家的扶持力度。在直播領域,京東投入高達10億元的資源支持,並提供免費體驗京東數字人、退換貨保障等權益。
一直偏向消費者的拼多多,也在近期針對商家加碼了平台降費優惠。拼多多發起“百億減免”計劃,未來一年將減免優質商家100億元手續費,包括推廣服務費、技術服務費、保証金等。
以技術服務費為例,拼多多將全部先用后付訂單的技術服務費由訂單成交額1%降至0.6%。四川水果商家胡飛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了新舉措的減免力度。他說,自己的店鋪每天在拼多多上要賣出10多萬斤時令水果,先用后付的訂單佔比50%左右,“現在先用后付的技術服務費統一降到了0.6%,加上此前商家參與站內資源位活動時需要支付的技術服務費減免,平均每個月能節省五六萬元。”
負擔最重的“流量推廣費”仍居高不下
電商平台幾套組合拳下來,或多或少緩解了商家的資金壓力。不過,針對商家負擔最重的“流量推廣費”,優惠力度依然較弱,讓商家覺得有些“雞肋”。
今年阿裡的一個“減負”舉措,是在流量推廣費用上“提效”,即通過提升ROI(投資回報率)的方式為商家“減負”,鼓勵商家加大付費推廣的力度,平台也能實現穩定的收入提升。
記者注意到,這項減負措施並非實質性減免,商家通過投流達到預期效果后,才能真正“減負”。
“其實對商家來講,店都開了,銷量再差也不會被開店費、服務費壓倒。”陳華說,這些費用都是商戶實際經營中產生的固定成本,且佔比不高,讓大家真正陷入焦慮的是高昂的推廣費在經營成本中佔據了很大比例。據錦緞研究院測算,商家在淘寶、天貓的營銷投入約佔訂單成交率的10%—30%。
要在類似“雙十一”的大促中提升店鋪銷量,就必須投流增加品牌曝光度,貨架電商的流量費很貴,活動期間的推廣價又要比平時高20%左右。“今年‘雙十一’大促戰線拉長,同時主會場流量一年不如一年,比起投給平台,我們更願意花錢上大主播的直播間。”陳華認為,通過在流量推廣費上“提效”,在短期內不會為商家經營減負。
在淘寶開了8年服裝店的王峰(化名)也有同樣看法。“想享受這個政策就要堅持投流,商家已經沒有信心了,還怎麼加大投流。”在王峰看來,平台有些“空手套白狼”的意思。
業內有專家認為,高額流量推廣費會導致流通環節成本上升,同時容易導致市場集中,中小企業付不起流量費,容易被競爭對手邊緣化。電商平台更應減少流通領域收費,以平台內部降本的方式來挖掘潛力,讓利給市場。
市場倒逼電商平台向商家釋放優惠
“平台給商家減負是市場環境倒逼使然。”重慶工商大學應用經濟系主任李然舉例說,一直被當作眾矢之的的“退貨”問題,大促期間退貨率往往持續攀升,商家賺不到錢,迫使平台“出招”幫忙。
此前有網友爆料稱,今年“618”期間,其朋友的女裝網店創下了1000萬元的營業額,但扣掉僅退款的350萬元、退貨退款的380萬元,再刨除人工、投流費、快遞包裝等各項成本開支,預計虧損50萬元到60萬元,退貨率也從最初預計的50%以下,最終飆到了80%。
這只是冰山一角,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不下40家知名女裝網店宣布閉店或停止上新,其中不乏經營10年以上的老店和高分店鋪,張大奕、周揚青等網紅的店鋪也都倒在了“雙十一”之前。
“形勢嚴峻,退貨率居高不下導致商戶大量流失,電商平台不得不拿出手段來解決。”李然分析稱,各平台陸續宣布優化“僅退款”功能,包括提升商家自身的售后自主權、對優質店鋪的售后減少或取消干預等,其目的正是為了遏制退貨亂象。
李然認為,當下電商平台從“惠民”走向“惠商”,從“消費普惠”轉向“供給普惠”,屬於一種行業進化。
近年來,零售行業從消費端開始沿產業鏈溯流而上,當下電商行業格局趨於穩定,電商隻有從供給端向商家釋放優惠政策,提升供應鏈和企業經營效率,讓商家將節省的成本轉化為更低的產品價格,從而讓利給消費者,同時也留住商家,才能達到三方共贏。
“在這場平台間爭相給商家讓利的浪潮中,可以預見,未來將有一系列紅利接踵而至。”李然說,任何政策都難以一蹴而就,電商平台還需持續不斷優化平台—商家—消費者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讓消費者在收獲低價好物的同時,讓商家活得更好。(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邱小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