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重慶縱深推進十件“小案小事”治理專項行動

讓文明素養成為城市最大辨識度

2024年10月31日07:58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高新區虎溪街道中央公園,市民正在參與垃圾分類互動游戲。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高新區虎溪街道中央公園,市民正在參與垃圾分類互動游戲。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北碚區嘉陵風情步行街,街頭斑馬線旁打出了“禮讓斑馬線·文明我點贊”的標語牌。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北碚區嘉陵風情步行街,街頭斑馬線旁打出了“禮讓斑馬線·文明我點贊”的標語牌。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過去有人可能會認為,高空拋物只是一件小事。然而,近日“男子高空拋物砸死路人被核准死刑”的新聞沖上熱搜,進一步引起人們對高空拋物問題的重視。

今年7月,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印發《十件“小案小事”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聚焦不規范停車、不禮讓斑馬線、不文明養犬、高空拋物墜物、“牛皮癬”、垃圾分類不准確、不文明上網、餐飲浪費、亂扔亂吐、“壩壩舞”噪聲擾民等10件人民群眾關切、反映強烈的身邊“小案小事”。

“小案小事”說的都是可感可知的民生問題,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身邊的事。為了推動這項工作落實落地,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統籌聯合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務委等20個市級部門的力量,每件事都有牽頭單位,落實了主體責任。重慶為何要如此“大動干戈”地抓這項工作?

“小案小事”關乎國計民生、社會和諧、城市形象,處理不好危害甚巨

專項治理列舉的10件事,在部分人看來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捫心自問,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過違規停車、餐飲浪費、亂扔亂吐?可能是有的,只是多數人會認為這些事司空見慣,並沒有引起重視。

但仔細想想,這些事確實又是我們生活中發生頻率較高、容易被忽視的“小案小事”,有些甚至是“屢教屢改”“屢教不改”的問題。很多習慣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卻要通過社會治理來推動,本身就說明了要改掉這些陋習,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小案”真的小嗎?真不是。以高空拋物為例,2023年,吉林長春一名男子高空拋磚頭,砸中正在夜市小吃街的28歲女子小婁,致其不幸離世。事后公安機關調查發現,該男子此前還曾在高樓向外投擲兩桶5升桶裝水、3罐未開封的可樂,砸到另外兩人。6天拋物十幾次,原因竟是“想跳樓不敢跳,用這種方法求死”。近期,該男子因危害公共安全被法院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這種判例在生活中並不多見,但足以說明其危害程度。

“小事”真的小嗎?更不是。以不文明上網為例,不久前,“成都大規模拆遷,有人獲賠上千萬”話題引爆網絡,上了各大平台熱搜。10月17日,成都警方通報稱,該“新聞”為AI軟件生成的虛假信息,違法行為人閆某某等4人因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已被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至於“牛皮癬”和噪聲擾民的“壩壩舞”,也都是在這座城市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創痕與傷疤,治理不好,很容易讓老百姓質疑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越是“小案小事”越是涵蓋面廣,越容易形成共性的事,治理難度越大

抓好“小案小事”治理,有幾個問題需要重視:

重治理,輕培育。對於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為,曝光、罰款當然是一種治理手段,但從長遠來看,文明新風培育可能更加行之有效。

總體來說,無論是治理還是培育,都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不太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需要從小抓起的學校教育,需要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需要有規可循的社會教育,需要有法可依的法治教育,不是發兩個文件、搞幾次宣傳、罰幾個典型就能解決問題。

重力度,輕溫度。對“小案小事”,更應注重服務化執法,重服輕管,重教輕罰。部分執法人員能力不足,執法理念滯后,有意無意把“執法為民”變成了“對民執法”,甚至“出手必罰、有罰必重”,隻講力度不見溫度。

以違規停車為例,有些部門隻知道“貼單子”一罰了之,壓根沒有考慮過如何解決老百姓停車難,如何引導市民合法停車等實際問題,百姓怨聲載道,有關部門漠然視之。還有一些部門習慣於搞搞運動、搞搞突擊、搞搞形式,變通執法,既無警示力度,也無教育溫度。

喊得響,落地輕。“小案小事”具有日常廣泛、隨機偶發、復雜多樣的特點,缺乏嚴格的執法手段和明確的處置標准,往往難以有效治理。

比如隨地吐痰、高空拋物等瞬時性不文明行為,不文明行為主體短時間內快速流動,証據採集及保留困難,認定處罰存在較大難度。這就需要多部門聯動協作實施綜合監管、依法懲治,形成合力。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個別部門重視程度不夠,聯動意識不強,雷聲大雨點小,流於形式。

靠人力,缺智能。城市需要“智理”,這是趨勢。目前重慶整體智治水平還有待提高,仍大量依賴人工巡查和舉報,缺乏智能化的監控和預警系統,對各類不文明行為的監測、發現、預警、處置能力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執法效率和精准度。此外,市民與政府之間的互動與反饋渠道不多,缺乏信任度,難以形成有效的交流機制,治理效能不高。

所以,千萬別以為小事好辦。以文明養犬為例,有的人很喜歡狗,覺得狗叫兩聲或者偶爾隨地大小便不是什麼事情﹔但也有人不喜歡狗,對這種行為非常反感。類似情況,城市治理相關部門很容易陷入“兩難”境地,在“可否忍一忍”“我為什麼要忍”之間原地轉圈。

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

像重慶這樣的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與這個城市相匹配,就需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老百姓的民生關切“破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全市各類不文明行為大幅減少,巴渝文明新風尚不斷厚植,市民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有所提高,小事情有了大變化,但還需繼續發力:

一盤棋,多張網。“小案小事”治理需要“一盤棋”思維,建立培育與治理、自律與他律、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的長效工作機制,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同時要發揮多渠道、多行業作用,特別是要發揮好宣傳教育功能,讓文明之風吹到每一個角落,集中式整治和常態化治理相結合,確保常態長效。

好榜樣,有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輿論引導中,要講好“小故事”“好故事”,積極挖掘在解決“小案小事”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樹立正面典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發社會正能量。探索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社會監督多元機制,以文明行為引領身邊人、帶動身邊人,爭做文明行為的踐行者、宣傳者和監督者,特別是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

邊執法,邊普法。“小案小事”需要德法同治,相關部門要文明執法、協同執法、專業執法,做到邊執法、邊普法,同步提升市民的法治意識和文明意識。不斷優化執法方式,廣泛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警示告誡、指導約談等非強制性手段,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免予處罰清單,做到寬嚴相濟、法理相融,讓文明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多場景,數字化。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文明養成是一種習慣,但有時候需要一生的時間。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人們的行為習慣、文明素質,早已大大提高,但也有新的文明場景、文明沖突,需要達成新的共識。

因此,在宣傳教育引導過程中,更要注重多場景、數字化、適用性,有些問題甚至可以提前介入。比如橫穿馬路,完全可以通過數字智能系統分析問題,萬一真是斑馬線設置的問題呢?

“小案小事”是我們身邊的文明細節,是全體市民對自己行為的一次對照剖析。“小案小事”不起眼,卻關乎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與安全感。

推動“小案小事”專項治理,不僅是重慶“大城小治”的生動實踐,更是對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美好期許。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重慶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向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目標邁進,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深刻內涵,並以此為契機,想盡辦法加大力度全方位提升市民素質。

因為,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城市的核心還是人,市民的文化素養、文明習慣、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才是一座城市最大的辨識度,才是城市持續快速發展真正的源頭活水、強大動力。(重慶瞭望 王方杰)

(責編:莢天宇、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