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為智能制造提供技術保障

讓生產線變得更“聰明”

本報記者 王欣悅
2024年11月01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陳國靖在查看生產資料。
  袁啟芳攝

  “陳師傅,系統報警了,快過來看看。”一大早,重慶市巴南區宗申機車工業制造有限公司車間,工業互聯網運維員陳國靖剛上班,就被操作工一把拉住,留在了數智化生產線上。

  顯示屏上,報警信息清晰地指出問題——車架后懸挂螺母的扭力值未達標,與預設的安全范圍不符,系統報警后,生產線隨之進入了靜默的等待狀態。

  “是這裡!”經過檢查,陳國靖發現,設備磨損導致扭力值不能滿足需求。他隨即從工具櫃中取出備件,20秒便更換完畢,讓停滯的設備重新運轉。

  2008年,從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陳國靖進入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擔任工藝工程師。全面掌握生產制造流程后,他深感智能化改造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7年前,陳國靖轉投智能制造行業,擔任工業互聯網運維員。“智能制造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和透明化,能夠有效地降本增效,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智能制造的實現依賴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運維員負責進行網絡互聯互通、數據採集處理、平台應用優化、系統安全維護等,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為智能制造提供技術保障。

  2023年1月,數智化生產線建設之初,陳國靖就入駐車間,深度參與生產線的規劃與設計,“我們要全面了解生產線的構成、技術架構、預期產能和潛在的技術挑戰,成為最懂數智化生產線的人。”

  “前期我與團隊成員一起,與客戶溝通技術需求、將需求轉化為業務流程、探討功能模塊及用戶界面風格……一點點搭建生產線的基本框架。”陳國靖說,“作為工業互聯網運維員,前期深度參與生產線設計,后期才能當好技術顧問。”

  2024年1月,數智化生產線投產后,陳國靖留在車間,承擔日常運營維護工作,包括監控系統運行狀態、處理故障報警、優化系統性能等。

  在車間,4條摩托車裝配線並列排布,一起開工,兩條是人工作業的傳統生產線,另兩條是數智化生產線。數智化生產線的工人數量、單台制造人工成本是前者的75%、53%,人均小時裝配效率卻是前者的1.95倍。

  順著陳國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長達90米的數智化生產線上,十幾台生產設備有序運轉,實時“匯報”生產狀態,一輛輛自動導引小車沿著磁軌,駛向指定工位完成規定操作后,有條不紊地自動傳輸到下一個生產環節。

  “我們的工作就是給傳統生產線裝上‘大腦’,讓設備變聰明。”陳國靖說,這一年,他和團隊運用智能制造技術,打通一個個零散的信息孤島,實時監測生產線和設備的運行狀態,讓線下工作實現線上協同。

  抬頭看,空中交織著精密的吊纜網絡,這些細密的線束,精准地將裝備液晶顯示屏的工作台連接到一起,實現高效運轉。

  這些顯示屏,是數智化系統的觸角。在這裡,焊接參數設定、質量檢測標准、包裝規格與標識……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動作,都源自系統發出的精准指令。工人們跟隨屏幕上的指引,便能高效、精准地完成操作。

  點擊顯示屏,陳國靖快速瀏覽近期生產數據,完成故障排查工作。“過去,設備故障診斷往往依賴老師傅的經驗。現在,通過數智化系統,可以實現對設備狀態的精准掌握和預測性維護。”

  “哪個環節的裝配參數和給定值不吻合,系統就會自動報警,不再需要人工巡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陳國靖說,得益於數智化生產線,每150秒就有一輛摩托車下線。

  數智化生產線上,100余台機器智能協同作業,實現關鍵工序100%自動化,並能24小時在線監測生產質量。

  “傳統生產線的人工操作環節,質量參差不齊,通過高精度智能控制與實時監控后,不良率和安全風險都有所降低。”陳國靖說。

  ‌車間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隻有兩人。但他們帶來的效能提升,折算下來,一年能節約生產成本約868萬元。

  據統計,重慶已建成183個智能工廠、1096個數字化車間。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推進,企業對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的需求將越來越多。

  “我們的工作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關注新趨勢,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和市場需求。”陳國靖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數智化生產線上合格的“智慧工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1日 11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1日 11 版)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