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縣桐樓鄉普子村發展生態魚產業,想方設法拓展銷路——
鄉村干部賣魚記
10月28日,彭水桐樓鄉普子村村干部走村入戶銷售村集體養殖的生態魚。
10月28日,彭水桐樓鄉普子村綜治專干楊素清正將魚裝入三輪車上的魚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鄭君興 攝/視覺重慶
“來來來,桐樓鄉普子村集體經濟生態魚,品美味、健康有營養,生活有滋有味,年年有余……”10月28日是彭水縣桐樓鄉的趕場天,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回蕩著一陣叫賣聲,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稀奇哦,桐樓場竟然還有賣活魚的”“不曉得是哪點的魚販子想起到這點來賣魚……”眾人走近一看,賣魚的卻是桐樓鄉人大主席龍宇,打下手的則是桐樓鄉普子村黨支部書記趙長鬆。
“龍主席、趙支書你們在搞哪樣?哪有鄉村干部親自來賣魚的?”趕場的群眾中,不少人都認識龍宇和趙長鬆,紛紛問出心中的疑惑。
其實,不僅是龍宇和趙長鬆,桐樓鄉的許多鄉村兩級干部都有了賣魚的經歷。這是怎麼回事?
廢棄山坪塘變身“智慧漁場”
故事源起小寒溝山坪塘。2019年之前,水面面積30余畝的小寒溝山坪塘已廢棄多年。
“周邊生活污水排入,水生植物腐爛,這裡就變成了一口臭水塘。”趙長鬆介紹,2019年,整治小寒溝山坪塘、修復周邊生態環境被提上了村委會的議事日程,“我們現場調查發現,山坪塘周邊有幾股水質優良的山泉水注入,便想著能不能結合山坪塘整治發展生態魚養殖,也為村集體增加收入。”
於是,山坪塘環境整治后,普子村引進了業主,以“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方式發展生態魚養殖。
不承想,2021年首批生態魚產出時,由於合作雙方對市場形勢判斷出現分歧和偏差,產生了較大虧損。“業主退出了,村集體全盤接手,在2022年又投放了一批魚苗,有草魚、裸鯉、花鰱等。”趙長鬆介紹,也是在這一年,對口幫扶桐樓鄉的中國聯通彭水縣分公司投入近30萬元,幫助普子村將魚塘改建成了智慧漁場,“水溫、水質、溶解氧、氨氮、pH值等都實現了實時監控,用手機就能查詢各項數值,也能用手機控制增氧機、投食設備,非常方便。”
經過近兩年的悉心喂養后,普子村的3萬多斤生態魚在今年9月底陸續上市。“我們聯系了彭水縣城一家水產市場,想通過他們將魚賣出去。”但趙長鬆沒想到,該水產市場收購價格相對較低,且對魚的大小、規格極為挑剔,“1斤比我們零售要低4元左右,而且隻要3斤到5斤的魚,太小太大的都不要,捕撈過程中還會對其它魚造成損傷。”
不僅如此,由於桐樓地處偏遠,距彭水縣城超過80公裡,長途運輸也造成了不小的損耗。
集思廣益拓展生態魚銷路
如何才能在損耗降到最低的同時,把魚賣出好價錢?
10月9日,一場特別的會議在普子村便民服務中心舉行。參加會議的除了普子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還有龍宇及桐樓鄉統戰委員趙勇等人。會議的主題隻有一個:如何賣魚。
“我們有3萬多斤魚,現在賣了不到1/10。今年內還是要全部賣出去,明年才好投放魚苗,大家都想想辦法。”趙長鬆的開場白簡單明了。
“不曉得你們發現沒,桐樓場就沒得賣活魚的。要不下個趕場天我們拉點魚去擺個攤試一下。”普子村綜治專干楊素清第一個發言。
“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哪個去擺攤呢”“賣活魚要增氧機、要拉魚的車子,村裡也沒得”“再說,我們在鄉場上也沒得攤位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疑慮。
“我有個三輪車,可以去定制個魚箱,我再去買個增氧機就行。趕場天我可以拉到鄉場,村干部有空的都去幫忙。”楊素清提出了解決方案。
“我在鄉場上有個攤位在賣些小商品,魚攤攤可以擺在我的攤攤旁邊,不影響。”村黨支部副書記廖世會趕緊說。
龍宇也提出了一個辦法,“現在有不少開著小貨車走村入戶賣水果、賣豬肉的,我們能不能也利用三輪車在桐樓和周邊鄉鎮走村入戶賣魚?”
“這個辦法得行,哪個村干部會騎三輪車,空了就去賣魚,明天我就來搞第一個。”楊素清對桐樓各村和周邊彭水諸佛鄉、黔江石家鎮等區域的情況極為熟悉,對走村入戶賣魚信心滿滿。
“不僅是村裡的干部,鄉上的干部要是有空閑,也要來幫助賣魚。鄉村干部積極幫助村集體產業發展壯大,也能給群眾樹立發展產業的信心。”不過,龍宇認為,無論是趕場天還是走村入戶賣魚,都隻能銷售一小部分魚,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還在於聯系合適的水產市場進行銷售。
“我曉得黔江要新開一家水產市場,我明天過去對接下,看能不能達成合作。”桐樓地處彭水與黔江交界處,距黔江城區僅一個小時車程,趙勇希望能在黔江找到銷售渠道。
走村入戶賣魚增加村集體收益
說干就干。
10月12日,桐樓趕場天,楊素清和普子村本土人才徐飛燕、趙微將100多斤魚拉到鄉場上,擺在廖世會的攤位旁,“我們現在零售,不論魚的品種和大小,每斤10元。”擴音喇叭的叫賣聲吸引了許多人駐足,100多斤魚很快就銷售一空。
初次嘗試成功,給了大家信心。接下來幾天,楊素清都拉著魚在桐樓及周邊鄉鎮流動賣魚,每天都能賣出100多斤。
10月22日,又一個趕場天。清晨8點左右,楊素清、趙長鬆拉著魚趕往鄉場。行至普子村三組青杠嶺,村民任正福、趙緒光等人攔下了三輪車,“趙支書,我們要買兩條魚,個人村子養的魚我們也要嘗嘗鮮。”
撈魚、裝袋、過秤……魚塘至鄉場5公裡多的路程,楊素清停車5次,未到鄉場兩百多斤魚已銷售一空。原來,村干部賣魚的事情被越來越多村民知曉,又聽說魚的肉質不錯,許多村民就早早等在路邊買魚。
連續兩個趕場天,魚的銷售情況都不錯。到了10月28日的趕場天,清早7點,龍宇和趙勇就到了普子村幫忙撈魚,又站上了攤位親自賣魚……
當天,趙勇聯系的黔江水產市場也傳來好消息:經過現場考察,該水產市場同意包銷普子村養殖的所有生態魚、不論大小,且價格隻比零售價格低兩元。
“這批魚全部賣出,村集體將收入20余萬元。”趙長鬆介紹,魚全部賣出后,村裡將進行清塘,投放新的魚苗,“我們計劃擴大養殖規模,再打造休閑垂釣基地,進一步拓展村集體產業,增加村集體收益。”(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鄭君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