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江津區建立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 村裡來了“領頭雁”

2024年11月06日16:38 |
小字號

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江津區堅持“因村派人、因人選村”,積極探索“雙向選擇”的派駐方法,建立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全覆蓋選派175名鄉村振興指導員,推動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集聚,帶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平均經營收益突破25萬元。

解難題、破困局

“東西向栽插、烯效唑浸種、移栽插秧……”談起水稻種植,柏林鎮復興村鄉村振興指導員敖榮志如數家珍。懂技術、善管理、熱心腸,駐村兩年多,他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稻專家”,帶著村民們做細田間文章。

復興村地處江津南部山區,地勢整體較高,氣溫相對較低,土壤條件較差,導致水稻產量常年偏低。如何提高水稻產量,村裡人期盼,敖榮志也著急。

坐在辦公室都是難題,走出去了就有辦法。

通過實地調研、翻閱書籍、求教專家,敖榮志發現高山河谷地區水稻適宜用硅磷肥改善土壤環境,增強水稻抗性,促進水稻早分蘗、多分蘗,從而有效增加水稻畝產。

摸准了病根,可購買硅磷肥、培訓技能,件件都要花錢。捉襟見肘的村集體經濟,無力承擔。引資,成了敖榮志和村民們共同的期盼。

長期在機關工作,敖榮志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懂政策、善於尋找資源。上面有啥子政策、區裡有啥子項目,凡是和村裡發展相關的,敖榮志都全力爭取。“鄉村振興指導員就是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利用自身優勢跑項目、找資金、要政策、謀發展。”柏林鎮相關負責人說。

經過多方的努力,通過以“肥”養地和以“肥”促產方式,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土壤pH值平均提高了 0.3 個單位,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了2.04克/千克,復興村水稻畝產量提高300斤,總產量增加約750噸。

“解決群眾困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閑不下來的敖榮志總想著為村裡干更多事。在敖榮志的指導下,300余名村民們已熟練掌握了玉米大豆帶狀種植,枳殼、山茱萸中藥材種植管理方法技術,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闖新路、開新局‌

喻華是江津區人大常委辦公室下派永興鎮黃庄村的鄉村振興指導員。駐村近兩年,他一直堅持吃住在村,為黃庄村的振興積極奔走,贏得群眾良好口碑。

“喻指導有點子有想法,積極為村庄發展謀劃思路,帶領干部和群眾一起干,讓金色黃庄的招牌更加亮眼。”黃庄村黨組織書記喻曉鋒介紹,2023年黃庄村吸引游客約40萬人次,但農家樂接待能力趕不上游客增加人數,單一的農家飯菜也不完全符合游客的胃口,喻華就和大家一起出點子在油菜田裡辦火鍋。

說干就干,永興鎮隨即與重慶寬田火鍋對接,在2023年金色黃庄菜花旅游文化節上,首次開創花田裡吃火鍋模式。短短一個月,10畝油菜花田接待游客用餐3萬人次,營業收入達200余萬元,畝均產值20萬元。

金色黃庄油菜花旅游文化節初期,游客多是看看花、拍拍照就走。可油菜花期僅1個月左右,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時間是旅游淡季。在喻華看來,鄉村振興一定要因地制宜,著眼長遠、打牢基礎,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

經過共議,喻華給出的答案是與重慶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合作打造農文旅綜合體,建成“大地樂園”“大地食堂”“大地藝術館”等多個鄉村旅游項目,同時舉辦創意活動吸引游客,集聚人氣。

如今黃庄村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永興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正謀劃進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設施,並推出應時應景的溪流火鍋、時興的文化活動,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旅行體驗。

搶新機、謀發展

“我們可以搶抓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契機,做優做大蔬菜水果特色產業。”

“我們村是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核心村,全村的蔬菜產業做得有聲有色,但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

吳灘鎮郎家村便民服務中心會議室裡,村兩委干部和鄉村振興指導員杜川圍坐在一起,就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聲音此起彼伏

乘著建設紅色美麗村庄的東風,郎家村黨委進一步著手進行蔬菜基地的提檔升級。

“盡管做,不愁銷!”問及蔬菜銷路如何時,郎家村村民表示,隨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無論是當地加工企業收購還是銷往雙福農貿城,蔬菜的銷路都不成問題,再加上景區的打造,游客來體驗採摘的銷量也很大。

“郎家村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如今作為全國紅色美麗村庄試點村,我們既要‘上接天線’又要‘下接地氣’,把握好相關政策的情況下必須要有更加多元化、強大的產業作為支撐,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郎家村鄉村振興指導員杜川介紹,下一步還將通過公司化、集約化管理,打造紅色演藝等特色產業,逐步引進其他產業鏈項目,力爭撬動社會資金100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500元以上。

“鄉村振興指導員要把自己當成鄉村的一員,既要做好所在單位和挂鉤村之間的橋梁紐帶,同時也要用活自身資源,積極為所在村爭取項目和資金。”江津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干部要“嚴管”,也要“厚愛”,在加強從嚴管理考核的同時,持續健全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每年安排教育培訓、健康體檢、辦理意外保險等,讓他們住得下、融得進、干得好。同時,堅持把駐點村作為領導干部“四下基層”的聯系點,實行“責任捆綁、項目捆綁、資金捆綁”,積極為鄉村振興指導員干事創業提供有力保障、創造良好環境。(張開紅)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