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北青年人才驛站:以開放姿態 助推青年發展

國際青年體驗剪紙。王含飛攝
近日,多名來自泰國的國際青年走進重慶市渝北青年人才驛站(下文簡稱“人才驛站”)體驗糖畫、剪紙等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參加中外青年對談,共話未來發展。
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交流活動讓遠道而來的國際青年感到新奇又溫暖,在公共活動空間,來自泰國的韋麗玲結識了來自天南海北的青年朋友,“第一次體驗到這麼有趣的傳統民俗活動,這裡氛圍很好!”活動中,工作人員介紹了人才驛站提供的“拎包入住”服務跟齊全的生活設施,吸引了在場青年注意。事實上,人才驛站以其貼心服務和開放姿態,已成為青年在渝發展的新起點。
搭建服務港灣 助力安心發展
作為渝北區在重慶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先行試點中的一環,人才驛站於2018年作為全市試點先行啟動,2019年正式建成投用,2020年進行提檔升級。目前,人才驛站位於渝北空港佳園社區,在用公寓樓共計33層、總建筑面積2萬余平米,房間383套、床位1276個。
“人才驛站提供了酒店式公寓服務、獨立物業、智能安保系統,還有全套家具和生活電器,青年人才可直接拎包入住。”工作人員介紹道。此外,健身房、小超市、會客廳、餐飲區等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構成了一個多功能的“生活社區”,既滿足了入住青年的生活所需,也提供了充足的社交活動空間。
“來重慶工作,一開始很擔心房租高昂,不過幸好這裡有優惠政策,給我們減輕了負擔。”幾位在住青年都表達了類似感受。據了解,人才驛站在住宿補貼方面實施“三免三減半”政策,收到眾多申請入住青年的好評。
所謂“三免三減半”,即對於符合條件的在校生和應屆畢業生,人才驛站提供最長3個月的免費住宿﹔對仍未就業或創業初期的畢業生,經確認后再給予最長3個月的半價補貼。這些政策讓青年可以將精力集中在個人發展上,順利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
在人才驛站公共活動區,在渝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雲南青年柴卓誠說:“人才驛站提供了質優價廉的生活條件,讓我在就業過渡階段無需過多考慮生活成本壓力,可以更專注在學習進步和志願服務上。”對於他這樣的初入社會者,驛站提供的舒適生活環境,讓他感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懷與支持。
擁抱四海青年 攜手共創未來
作為在渝青年人才的“港灣”,人才驛站不僅服務於本地青年,更面向全球青年敞開懷抱。近年來,人才驛站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和國際合作協議,不斷增進青年之間的文化理解和友好交流。驛站不僅與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本地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還將合作延伸到北京大學、香港恆生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學府,為國內外青年提供了豐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人才驛站在開展文化活動方面同樣展現出了開放包容的姿態。在體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交流活動中,國際青年洛琪分享了對未來發展的設想:“我想通過漢語學習,將來從事航空乘務工作,為往來中、泰兩國的乘客提供專業優質的空乘服務,為兩國交流出一份力。”驛站的交流活動讓她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就業精准扶持 搭橋廣闊前景
在幫助青年安居的同時,人才驛站也為他們的就業創業提供支持。2023年,渝北區修訂完善了《渝北青年人才驛站管理辦法(修訂版)》,相關優惠政策不僅面向在校大學生,還包括到畢業三年內有就業創業意向的青年。
此外,人才驛站通過積極與科技創新企業建立合作,獲取最新招聘信息並及時發布崗位需求,精准幫助企業引進人才。例如,與中科創達汽車科技公司、長安汽車軟件科技公司、傳音通訊技術公司等企業合作,青年能通過驛站了解最新的用人市場需求,並有機會獲得相應的職業發展機會。數據顯示,驛站已累計收集到渝北區內70余家企業的900余項崗位需求,通過精准對接,幫助500余名青年找到心儀崗位。
在創業方面,人才驛站連通“青創空間”,定期舉辦創業培訓和微講座,為青年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介、創業指導等服務,幫助他們了解創業政策,激發創業熱情。團渝北區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人才驛站通過定期舉辦創業講座、創業培訓、創業路演等活動,致力於為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人才驛站的創業支持不僅讓青年了解了更多的職業發展路徑,也增強了他們的創業信心。
無論是提供住房支持,還是促進就業創業,渝北青年人才驛站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青年搭建追夢平台。在無數青年心中,這個充滿朝氣的社區已不只是一個棲身之地,更是他們成長的搖籃、逐夢的起點。在這裡,青年人才不僅能擁有一個安穩的家,更能找到未來前進的道路。(潘明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高速路網建成31個“司機之家”
- 人民網重慶11月29日電 (陳琦、劉敏)重慶高速集團消息,11月28日,重慶高速司機之家黨支部揭牌暨同心驛站授牌儀式在G5013渝蓉高速圍龍服務區舉行,標志著重慶高速路網基本建成方便駕駛員休息的“司機之家”體系。 據介紹,目前,重慶高速路網的日均車流量超過90萬輛,其中,貨車的日均車流量約21.12萬車次,常年往返高速公路的貨車司機約3000萬名。…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