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動態

江津白沙鎮:人居環境“細梳妝” 和美鄉村“煥新顏”

2024年11月18日15:31 |
小字號

近年來,江津區白沙鎮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環,各村庄“顏值”不斷刷新,村民環境衛生觀念顯著提升,生活質量得到普遍提高,和美鄉村建設邁出新步伐,奮力奔向令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把握“精治”與“共治”

白沙鎮通過抓規劃、抓質量、抓技術、抓宣傳、抓管護,以“一戶一策”補助資金231.1萬元,推進戶廁改造提升1217戶,衛生廁所(水沖式)普及率達86%。按村庄面積、人口密集度等現實需求合理配置、及時更新垃圾箱25個、垃圾桶2700個,19個村(涉農社區)全覆蓋設置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建立起“戶分類、村收集、鎮清運、區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逐步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全覆蓋。

同時,加強村庄美化、綠化、亮化,實施兩岸青山千裡林帶四旁植樹項目1900畝,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綠中的田園風光。聚焦屋邊、路邊、田邊、水邊“四邊”及山體、水體“兩體”裸露垃圾和亂堆亂放等“頑瘴痼疾”,以村庄清潔行動為抓手,通過“集中殲滅+長效維護”靶向治理。

據統計,今年以來,白沙鎮開展村庄清潔行動100場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00余噸、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59噸,動員6000余人次參與,其中黨員1000余人。

在白沙鎮三口村,展示著村庄美景、特色文化、村規民約等內容的彩繪牆栩栩如生。三口村黨委書記楊治鋼說:“為了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我們發動村內志願者粉刷了牆面,繪上了牆畫,不僅讓我們村‘景中有畫、畫中有景’,也讓文化牆成為宣傳文明鄉風的新陣地”。

河口村專干吳勛蓮說:“我們村不斷修訂完善積分制實施方案及管理評價細則,打造積分兌換超市,建立積分檔案制度,實施‘一戶一折’精細化管理,‘每月一審核、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兌換、一年一排名’,現在參與積分評比的村民約佔全村總人口的93%,環境整治從‘村裡事’變成‘家家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變化”。

農村環境整治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白沙鎮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治理,堅持村事民議、民辦、民管,將人居環境內容納入村規民約,19個村(涉農社區)全覆蓋推廣運用“積分制”,對主動參加村級清掃、家庭院落干淨整潔等內容賦分,以“表現換積分、積分兌獎勵”的形式增強群眾護環境、守公德、美家園的意識,通過“小獎勵”推動“大管理”,實現讓“民生”跟著“民聲”,讓“民心”匯聚“民力”。

統籌“常態”與“內在”

為補足要素缺口,確保整治成果得到長期保持,白沙鎮堅持在資金、力量整合上同向發力。按照“統籌安排、集中投入、講究效益、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農村清運保潔、農村公路養護等經費150萬元/年,每個村(社區)按常住人口數量以每戶每年不超過60元的標准籌集垃圾處置費(特殊低收入困難群眾除外)。

同時,以“市場服務為主、公益性崗位為輔、志願隊伍補充”整合人力,通過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定任務、定標准的方式將網格長、網格員、公益性崗位人員、志願者及環衛人員對應覆蓋到網格,實現“格中有人、人人有責”。

白沙鎮現配備專職保潔人員96名,開發公益性崗位40個,組建河口村愛心服務隊、恆和村巾幗志願者服務隊10余支志願團隊,培養環境衛生宣講員150余人。

白沙鎮還通過督導考評激發“競爭力”,在長效管理上“出實招”。制定《白沙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理考核辦法》,建立“月考核、季排名”的常態化督查考核機制,每季度向排名前三名和后三名村(社區)分別發放紅藍旗和整改通知書,考核結果納入村(社區)實績考核,作為農村生活垃圾前端清運年終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今年,我們村已經得了兩次紅旗,獎補資金增加了1萬余元,這部分資金可以投入農戶家禽家畜圈養及日常清掃保潔中,鎮裡通過讓紅旗‘挂’起來,真正讓環境‘美’起來。”土地村黨委書記傅世明說。

白沙鎮具體負責人介紹,白沙鎮積極建立“村創旗、戶挂牌、人爭星”聯動機制,推行“紅黑榜”“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同時,廣泛開展環境衛生評比,讓群眾自己當評委,學有對象、看有標杆,形成典型示范效應,逐步推動“外在美”邁向“人文美”。截至目前已評選清潔農戶735戶。

平衡“美景”與“錢景”

走進全國文明村恆和村的孫家河口院落,彩色標線的柏油路、具有特色風貌的房屋外牆、連綿成片的柑橘產業園、暢聊民意的同心議事亭,這是“和美院落”打造最實際的成效。

恆和村黨委書記李燦斌說:“我們通過三峽后續工作專項資金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將院落打造與產業、服務、文化、環境等有機融合,致力打造一批功能美、環境美、風貌美的‘和美院落’,以點帶面推動鄉村增‘顏’提‘質’”。

目前,白沙鎮以“一院一主題、院院有特色”,打造“和美院落”9個、“中心院落”132個,6個村獲評“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以無數個承載著“鄉愁、鄉韻、鄉味”的“小環境”構建起美麗和諧的鄉村“大環境”。

“環境美”到“產業美”,從“美景”到“錢景”,如何立足自然山水、美麗田園,將農村人居環境與升級產業相結合,加速打開“兩山”轉化通道,白沙鎮也“有亮點”。

在白沙鎮芳陰村鬆林社,200余戶農戶在自家小院種起了長葉香橙、紅油香椿。“我們家院子有一小塊空地,院子附近的地也一直閑置著,現在村裡宣傳搞庭院經濟,發放的種苗都好管理,收益也高,還不耽誤干其他活兒,我種的香椿現在快1米高了,估計明年就能有收益。”芳陰村村民游禮寬高興地說。

芳陰村黨委書記夏培會說:“農戶利用自家房前屋后、村裡零星空地發展庭院經濟,不僅有利於實現整村環境提升,滿足村民種菜需求,還帶動了全村產業發展,可謂有顏值、有價值、有產值”。

白沙鎮復建村地處偏遠,是昔日的貧困村。“26平方公裡的無邊界鄉村體驗基地,吸引了40余個團隊、800余個家庭,20余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拓展訓練,帶動農產品銷售近20萬元。我們將繼續依托生態優勢,把環境整治與產業富民相結合,將農村山水風光變成強村富民新動能。”復建村黨支部書記肖年華說。

近年來,復建村依托國家森林鄉村的金字招牌,用活“古樹、古街、古道”等特有資源,引進重慶自信朗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發展基地,開發親子研學項目,成功推進“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躍升,村集體實現平均收益30萬元/年。(程雅琦、張丹)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