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駐村干部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新引擎”

江津區塘河鎮硐寨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攜手村“兩委”,以實際行動響應群眾需求,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傳承與環境美化工程,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開啟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鄉村公路華麗變身 通勤效率顯著提升
“自從升級了這條公路,路面平坦整潔多了,我們敬老院的老人們在飯后都可以沿著這條路散步鍛煉身體。”塘河鎮敬老院院長何德容高興地說。
在以前,廷重祠至場口的公路多數路段為4.5米寬水泥路,部分路段僅3米寬,彎度、坡度較大,車輛交會較為困難。尤其趕場天,場口路段貨車、汽車、摩托車、行人擁堵不堪,給周邊居民通行造成不便。
經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00余萬元落地,廷重祠至場口道路升級工程於今年1月正式啟動,主體工程歷時8個月,於9月圓滿竣工。
此次改造將原本單車道升級為雙車道,並增設了41盞路燈,極大提升了夜間行車安全。道路通行效率顯著提高,原本15分鐘的通勤時間縮短至僅需5分鐘,便利了村民日常出行。
文化大院煥新生 文化底蘊再添彩
為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駐村工作隊聯同江津區委宣傳部鄉村振興幫扶集團,聚焦塘河婚俗文化、安安送米等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啟動了杜家嘴文化大院建設項目。
通過幫扶集團籌集的15萬元及周邊30余戶群眾自發籌集的2.6萬元,共計投入17.6萬余元,對大院進行了全面升級:硬化院壩700平方米,繪制牆體彩繪300余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4盞,並種植黃梔子等花卉苗木50余株。
“原來這裡的地面是石頭泥土路面,坑坑窪窪。現在院壩打好了,換上了統一的外牆畫、路燈等,看著這些變化,村民們都很開心,白天晚上都很多人在這裡悠閑。”硐寨杜家嘴社村民余治書說。
如今的杜家嘴文化大院,文化氛圍更加濃厚,環境整潔宜人,成為村民休閑娛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顯著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傳統村落煥生機 電商賦能鄉村振興
面對大竹林傳統村落年久失修、居住條件差的狀況,塘河鎮、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到250萬元傳統村落修復修繕專項資金,精心實施了建筑面積達1300余平方米的修復工程,直接惠及農戶9戶。
此次修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村落的原始風貌與歷史韻味,讓美麗鄉愁得以延續。修復后的大竹林,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又為鄉村旅游增添了亮點,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和諧共生。
此外,硐寨村黨總支與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積極對接市郵政管理局六分局等相關部門,成功引入順豐速運公司設立村級快遞服務中心。
通過與多家主流快遞公司簽訂攬收協議,農產品物流成本大幅下降40%,有力提升了硐寨村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土雞養殖為例,依托村級電商直播平台,銷售額實現30%的增長,極大地提振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
“快遞服務中心自今年4月投入運營以來,月均寄送快遞近100單,對外銷售農產品價值逾6萬元,累計為村集體增收超過1萬元。同時,中心創造了快遞服務崗位1個,本土主播崗位3個,為本地青年學生提供電商直播實習實踐機會,有效吸引人才回流,為鄉村人才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塘河鎮硐寨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延羽豐介紹。(程雅琦、吳明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國內首個"虛擬標准化兒童患者模型"在渝啟用
- 人民網重慶11月26日電 (陳琦、實習生姜曉軒)11月25日,“中國基層醫生兒科常見疾病處理能力提升”全國啟動會在渝舉行。來自會上消息,由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牽頭承擔的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標准化兒童患者模型關鍵技術與應用”,成功創建我國首個標准化患兒模型,幫助更多的基層兒科醫生持續提升診療水平。…
- 評論
- 關注